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前不久 ,笔者到一家图书馆学刊物编辑部去送稿 ,看见一位编辑正在为一篇稿件反复斟酌 ,伤透脑筋。他说 ,这篇稿件不错 ,虽然文章不长 ,但却指出了当前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而且文笔优美 ,具有可读性 ,只是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 ,既然稿件不错 ,又有可读性 ,何必受栏目局限呢 ?  的确 ,刊物必须要有栏目 ,编者通过栏目来体现办刊的思路和构想 ,读者通过栏目来方便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章。因此 ,重视栏目建设是每家刊物所追求的。力图通过栏目来经营自己的品牌 ,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进而塑造好自己刊物的形象 ,…  相似文献   

2.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3.
“五色土”是《北京晚报》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文艺为主,也包罗其它的东西,例如历史、地理等等,中外古今其它内容的稿件也包含在内。邓拓同志在晚报上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燕山夜话”。一个星期两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邓拓同志有所接触。他说:“你们晚报办副刊,包括办一张报纸,一定要抓一头,不能够武大郎攀杠子,两头抓不着。”怎么叫做两头抓不着呢?这是说一张报纸,包括副刊,究竟是办给谁看的,是办给上面的人看,还  相似文献   

4.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时统宇 《视听界》2009,(4):114-114
写这篇稿子时,内心特别矛盾。左右为难之处在于:我还凑不凑这个热闹?这个双月谈的稿子我已经准备好了,再写一篇悼罗京的吗?罗京追悼会当天,有的报纸的副刊整个一个版都是悼念罗京的文章;说来也巧,有个省的广电厅办主持人培训班,需要请国嘴去讲课,托我联系,这天与罗京的同事或短信或电话——大家都很忙。  相似文献   

6.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8.
列兵小王当报道员三个多月了,“萝卜条”、“豆腐块”均未见报,他很沮丧。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组长,我不想干了,想下连队,我真笨。”说完,他狠狠地捶头,痛苦地流下了眼泪。看到他失落的样子,我说:“你不笨,你视野很开阔,文笔很好,只要满腔热忱地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我相信你一定会上稿。”小王果真很努力,他每天坚持送一篇稿子给我。说实话,他写作水平一般,内容很空洞。即使如此,每次我都坚持认认真真地读完,并鼓励他说:“有进步,写得不错,如果编辑需要这方面的稿子,肯定能发表。如果句子再通顺、精练、内容再充实一…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0.
红烛 《新闻界》2003,(3):64
有家市报新闻研究室经办的《通讯》杂志,专辟了一“读者评报”专栏,开篇并作出了“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和通讯员‘挑剔’”的致词。通讯员小李觉得这是向报社“献爱心”的好机会,便用心写了一篇《我对贵报副刊的几点看法》的评报稿,文中不免对时下副刊用稿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心想编辑同志看了一定会有所启示。哪知《通讯》用出这稿后,小李投给副刊部的杂文散文稿则再也用不出了。他很是不解,赶到报社查询。过去副刊部的同志看到他来都十分热情,又是让座,又是问好,接到稿子有时当即就审阅编发,可这次竟一个个不予理睬,送的稿子也看都不看丢到…  相似文献   

11.
《在乡下过年——日记六则》,是2001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时采写的一篇稿子。转眼间,5年过去了,但至今,我遇到陌生的采访对象,向他们介绍“我叫万京华”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就是万京华?那年你写的《在乡下过年》不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我写的稿子有30多篇获得过全国及全省的各级新闻奖,而这篇稿件除了被评为莱芜日报好新闻奖外,并没有参与其它评奖,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至今已有不下40人对我说过、谈论过这篇稿子,他们中间有部门领导、有一般干部,有工人、有农民,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  相似文献   

12.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一环,新闻副刊历来是各级党报极为重视的主要宣传阵地,时刻不敢放松,往往派出精兵强将担任编审,使之成为报纸的精品栏目,扩大报纸的宣传力度。因为新闻副刊不仅拓展了新闻宣传的趣味性和广博性,让新闻宣传变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而且栏目本身便蕴含着新闻宣传的诸多要素,譬如政治性、新闻性和可读性,可以说,办好了新闻副刊栏目,就等于让一张报纸活了起来,使之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所以,作为新闻副刊的编审,可谓是责任重大,需时时学习,时时进步,才能让这个栏目活色生香,办出精品。  相似文献   

14.
有位士兵战友,伴随来稿寄来一封信,说是自己无意之中写给这个栏目的一篇稿子见了报,于是一下子从战斗班排被借调到政治处机关,乐此不疲,一下子又寄来4篇稿子。我认真看了这4篇稿子。遗憾,没有一篇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5.
作家牟崇光曾回忆过这样一桩佳话:50年代,他的第一篇小说《胜利百号地瓜》不知该投往何处,于是想到出版社是个出版文章的地方,就寄给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可是不久,他惊喜地发现——这篇小说奇迹般地登在了《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上.稿子明明寄到了出版社,为什么登在报纸副刊上了呢!——是“热心人”转去的。后来牟崇  相似文献   

1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早晨》的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常常听到:“《天津早晨》办得不错,我每天都听。”或者:“我们全家连孩子都爱听!”……因为《天津早晨》的稿子出自我们的手,听到一片赞扬声,当然心里很高兴,但我们感到这并非我们有超人的本领,只是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精心采编批评性报道,讲究批评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节目入耳入脑,越办越好。1989年7月3日,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亲切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我是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很早就想见见大家,今天算是还了愿。”李瑞环还说:“你们这个节目办得很有特色,比较活,比  相似文献   

18.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一、种芝麻记 一个经营副刊的,总有几个自认为弄得不错的栏目,有了机会,难保忍得住不当王婆。鉴于有“癞痢头儿子自家好”的不成文的理论为依据,我就先当一回王婆。王婆总认为自家经营的杭州日报《西湖》副刊是好的,副刊当中的栏目也大都是好的,《五色笔》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20.
我所说的“11号”,不是别的,就是两条腿要勤跑。两条腿到了,才有可能杜绝失实报道。 去年3月,我回老家时,听一位同学说,他的邻居小程是个退伍军人,他勤劳致富后,不忘烈军属和特困户,拿出了2500元钱作为烈军属和特困户的“救济费”。我听后觉得这件事不错,就前去采访。碰巧小程出差不在家,他家里人知道我是来采访的,很是客气,还积极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几条很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我如获至宝,连夜赶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又到镇、村盖了公章,这时,有人说:“大印一盖,出错减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