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新然 《文化遗产》2017,(3):149-156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意义非凡.它对佛教植物的刻画,既能体现明代画院对宋代画院风格的继承,又能展示明代宫廷壁画的精湛技法;既能体现自古印度以来就暗含在植物身上的佛教隐喻,又能在遵循佛教仪轨的前提下表现明代宫廷画师的艺术个性.本文运用图像学方法将四种佛教植物分别对比研究,提取它们在佛教艺术中的基本艺术特征,分析法海寺壁画中植物所暗含的隐喻、艺术形象处理的优胜之处,进而理解法海寺壁画中的佛教植物写实、华丽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敦煌艺术中的南朝因素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敦煌艺术中图像与历史文献对比,从传播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敦煌艺术中南朝美术的来源问题。敦煌早期壁画受到河西地区的影响而多采用西域晕染法,并无南朝影响。南朝之风始自北魏中期的第251、257窟,西魏第249窟作为南朝风格持续进入的重要过渡,已经有了"秀骨清像"的韵致,至第285窟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南朝样式,这种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敦煌壁画中的南朝风格已被时人普遍接受。敦煌与南朝虽相距甚远,但存在巨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故而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最后,文章分析了南朝艺术因素进入敦煌的媒介,在外交使者、求法僧、中原委派的官吏、儒生阶层的共同努力下,南朝艺术风格进入敦煌,并对后世敦煌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敦煌壁画舞姿,其动态、神韵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凸显中原舞蹈特点,又融入西域特色风格,独具艺术魅力。以下本篇考究敦煌壁画舞姿,为传承敦煌壁画舞姿艺术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3,(8):29-31
<正>敦煌图案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装饰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态。本书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敦煌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并引申出敦煌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过渡期:秀美精致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只存续了短短的37年,却创造了非常辉煌的藻井装饰文化。这也是敦煌建窟最多的时期,为唐代敦煌洞窟壁画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在中原政权的推动下,中原纹样大量涌入敦煌,与中亚风格相互融合,使敦煌石窟藻井纹样迎来了最为丰富且最具异域风采的独特时期。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第15、16与17窟是位于窟群区内谷南区中间靠近地面的一组中心柱窟,三窟共用同一前室,形成一组"品"字形三佛堂组合。其中,16窟位于中间,其前室南侧为15窟,北侧为17窟。这种以三个中心柱窟组成的"品"字形三佛堂组合,在龟兹石窟寺遗址中仅见。三窟内塑像不存,壁画在20世纪初年被切剥流失海外,根据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壁画资料,知原壁画为唐朝风格。本文利用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提供的馆藏壁画资料,以及德国、法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年在库木吐喇石窟拍摄的历史照片资料,并结合前人的记录与研究,对库木吐喇第16窟主室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图像进行复位与识读。此外,还通过与敦煌英高窟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进行比对,分析库木吐喇第16窟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图像的特点,及其与敦煌唐代壁画图本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美术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凉时期莫高窟壁画的来源、风格及在整个敦煌艺术中的地位。从来源上说,北凉壁画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地区更早更成熟的石窟壁画有密切关系,如吐峪沟壁画、天梯山石窟壁画以及更遥远的西域壁画。作为起始阶段,北凉壁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其内容和形式。在禅学的共同主题下,北凉敦煌壁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一是表现禅学思想的绘画题材,二是西域样式的人物形象,三是以"凹凸法"为主的表现手法。同时,北凉壁画并没有照搬其他壁画,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样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洞窟壁画的布局,二是千佛在壁画中的地位,三是菩萨审美风格的确立。它们奠定了敦煌壁画的基本框架和风格,也是敦煌壁画本土化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敦煌158窟涅槃图像入手,分析了唐代社会割耳剺面与刺心剖腹之风俗,认为割耳剺面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但在隋唐时期已为汉人社会所熟知和接受,同时也发展出明志取信、诉冤、请愿等新的功能.至于刺心剖腹,作为一种自杀方式虽在西汉以后很少被人采用,但到隋唐时期此风又盛,这与此期大量来华的粟特人所传之祆教法术有关.敦煌158窟涅槃壁画中出现刺心剖腹图像,则是吐蕃占领时期敦煌粟特人改信佛教的真实反映.由于这两种风俗与汉族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冲突,遂一再遭到国家的禁止.  相似文献   

9.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敦煌·真实与虚拟》是一部气势磅礴、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图文并茂的精美的图书。书中同时使用了中英文两种文字,表明它的读者群将是面向世界的。"敦煌石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敦煌石窟艺术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其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湛、保存完好而享誉国内外。是我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以及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浙江大学校长、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院士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教授为首的敦煌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探讨唐宋椅子概念演变的基础上,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椅子图式的基本状况。着重对初唐莫高窟第334窟壁画《舍利弗宴坐》中的椅子与西魏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的绳床进行全面比较,并对《舍利弗宴坐》中椅子的坐高、坐姿、造型、结构、象征手法以及描绘意图进行图像学描述、分析与诠释,尝试还原历史原境。这是壁画作者在发展性理解经文的基础上,借助于特定的家具、表情、服饰描绘,批判了舍利弗对于佛学修为的机械性观念。这种图像再现与图式传达,对于解读《维摩诘经》以及理解大乘佛教对于小乘佛教的超越,领悟中国禅宗思想的诞生与演进,具有生动而形象的启发价值。这为敦煌图像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泰州稻河历史街区的泰州老照片展示厅展出的唐代佛教石经幢,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件石经幢表面刻有多行文字,字迹非常清晰,笔法浑圆饱满,属于书法文物精品。文字内容主要记载唐代著名佛教经书翻译家伽梵达摩翻译的经典《大悲心陀罗尼经》。其中也出现了关于泰州"海陵"的记载,特别还出现了县令崔鲁的记载。这为泰州建城史及地名演变、职官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经过仔细辨析、对比碑刻文字,可知泰州在唐代就已经称为"海陵"。这也符合《旧唐书》中关于泰州"海陵"的文献记载。这件石经幢的具体来源,为泰州唐代南山寺旧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这个名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与中国文物灾难性的破坏联系在一起的。1923至1924年间 ,华尔纳组织了第一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由于在这次考察中 ,华尔纳用化学胶水揭取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美片断 ,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人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华尔纳从敦煌剥移的壁画 ,在当时被认为中国境外仅有的唐代壁画的标本 ,这就使华尔纳将美国哈佛大学今后研究与考察的重点定在了敦煌。于是 ,当华尔纳1924年返回美国后不久 ,便又组织了第二次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 ,目的是 ,对敦煌…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敦煌石窟艺术属于一门多学科艺术,它是建筑艺术、宗教艺术、壁画艺术民族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结晶,敦煌石窟艺术历经千年,时间跨度上从北魏、西魏直至北宋、西夏等贯穿十六个朝代,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敦煌壁画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军事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生  相似文献   

14.
阿弥陀佛信仰在唐代社会相当普及,五台山亦成为阿弥陀佛信仰最为兴盛的地区,佛光寺亦深受影响。因此,五台山佛光寺壁画中出现"西方三圣图"。同时,受华严思想影响,佛光寺壁画中出现文殊、普贤菩萨的内容也是必然之事。从中可见华严宗与净土宗相互影响,互为援引的趋势。佛光寺壁画则成为佛教诸宗思想融合的珍贵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甘肃地区广泛流布的"唐僧取经图"和<西游记>图像进行了梳理与介绍,包括敦煌绘画品、石窟寺壁画、寺院壁画、雕塑品等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包罗万象,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就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出行图、装饰图案、音乐舞蹈、飞天、生产生活画、交通资料、建筑画、服饰画、动物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使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宝库的了解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坐落于大同城中的华严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也是一座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瑰宝。在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墙壁上留下大面积的彩绘,记录了辽金时期和其他时期的文化艺术特色。华严寺壁画无论从内容、绘画风格,还是绘画的本身都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以大同华严寺壁画在清代的发展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华严寺壁画在清代的继承和重塑,为研究清朝时期大同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大同佛教艺术及其地域文化特点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而对榆林窟的考察和壁画临摹是其敦煌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博物院新发现的张大千榆林窟考察笔记是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史料,内有洞窟编号、存世雕塑、壁画内容、保存状况、价值评定等珍贵记录,从中可以了解20世纪40年代榆林窟的保存状况和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填补了张大千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就是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壁画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在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并自成体系,它们是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巾国文化.这些文化都在敦煌交汇过.敦煌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