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南宋拓《道因法师碑》一册,十分珍贵。1987年,北京庆云堂将这本碑帖售予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馆藏《道因法师碑》中的最早拓本。此册拓本内有清代宋权、宋荦父子、民国时期蒯光典、蒯寿枢叔侄等人钤印共计17枚;清代乾隆时期大臣王文治题跋多则,可谓递藏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这册拓本属于古代碑帖中少有的“赐本”,是清初顺治皇帝赐给大臣宋权的“御赐”之物;民国时期,收藏者蒯寿枢更是带着这册拓本参加了京师赈灾书画展览会,成为古代碑帖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批碑刻拓本,系南桂馨旧藏,一些拓品捶拓时间较早、拓品质量较高、世间稀见,对世间所传文字有所补苴.例如,欧阳修撰的《薛睦墓表》拓本,可补正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文忠集》和《山右石刻丛编》的缺文.黄庭坚撰的《东崖题记》拓本,可补《山谷题跋》和《山谷别集》之缺,解《八琼室金石补正》之疑.拓本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3.
甲申仲夏,苏州博物馆在对一批碑帖作抢救性整理时,在三种原拓经折装本后发现有清潘祖荫的亲书跋尾考证文字,此三种分别为《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并序》、《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和《唐白鹿泉神君祠碑》。查阅《滂喜斋丛书》中的《京畿金石考》二卷、《吴郡金石目》一卷、《宝铁斋金石文跋尾》三  相似文献   

4.
新得一隋代河间王杨弘的墓志拓本,为近十年内所出世,历代金石碑刻著作中均未见记载.由拓本上可知,墓志为正方形,宽、高均为49厘米.右上角稍残,第一行第三字"柱"字右旁损,第四、五、六行的第一字"九"、"刺"、"后"上半部损,墓志的左半部及下半部有多处泐痕.墓志文字共三十一行,行三十一字.第一行为墓志主人官职名衔,全称为"隋上柱国太子太保雍州牧河间恭王墓志铭".  相似文献   

5.
陈琮墓志石长49厘米,宽49.5厘米,厚10厘米。志文共27行,行27字,正书,现藏国家博物馆,志盖失。据志文所记葬地,志石出土于洛阳邙山。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遗》均未收录。国家图书馆公布的馆藏墓志拓片目录当中也未刊列志目。志石入藏国家博物馆后拓本在外罕有流传。1994年日本柳源书店出版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帖大观》第十卷《墓志拓本》首次刊布了该墓志图版。2005年9月出版的《全唐文补编》依据《法帖大观》著录了志文,但释文有数处误识。鉴于志主  相似文献   

6.
徐乃昌旧藏清光绪拓本《龟兹刘平国刻石》属于刻石之第一期拓本。拓本天头处存有刘富曾过录的施补华《刘平国碑跋》,过录本题跋同诸种刊本题跋在文本内容方面存有较大差异。拓本地头处存有蔡源清过录的刘贵曾对此刻石的研究,其内容为据四分术推算刻石中"八月朔日"为"甲戌"的详细过程。此外还有陈大镛的一则题记。拓本中所见诸跋皆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拓本也可为徐乃昌与刘富曾、蔡源清、陈大镛的交游研究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7.
《杨墓志》是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刻于永平四年(五—一),凡十三行,行九字,字体为真书,但略带隶意,书刻甚精。据民国时编的《陕西通志》(《金石志》),此志出土于华阴县。但有关它的记载不多,而且直到九十年代初,还没有任何有关此志出土年代的记载。至于原石是否尚存人间,各记载或避而不谈,或说法不一,悬而未决。 清末民初人方若的《校碑随笔》著录此志仅聊聊十余字: 正书,十三行,行九字。原石不明所在,未 见著录。方氏可能是最早著录此志的,但他连出土地点都未记,可见对此志情况知之甚少。他称“原石不明所在”,…  相似文献   

8.
大照与乘如是唐代北宗禅高僧。他们的石刻资料以不同的形式存世,需要澄清不同资料间的关系。比较登封嵩岳寺地宫出土的石刻残片与传世《大照碑》摹刻本的内容与书法,可知残石为《大照碑》的一部分,摹刻本的内容有遗漏。检验前人缀合《乘如碑》现存残石与石刻文献的成果,并结合拓本加以校勘,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碑文资料。旧拓本《乘如墓志》的内容与《乘如碑》相互验证或补充,为研究乘如生平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赵明诚《金石录》目录记有牛嵸题朝阳岩诗刻一通,历代方志因袭著录,自赵氏以下迄未有人得见真拓。《全唐诗》卷五四二录牛丛《题朝阳岩》一首,诗云:"蹑石攀萝路不迷,晓天风好浪花低。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学者或误解为题咏晋祠之作。今经笔者亲临勘查,见其诗刻真迹仍在,文字内容大致完好。以拓本校诸书,诗题、诗句、作者均有讹误。  相似文献   

10.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在黄丕烈藏书题跋记中极具个性特色,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籍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是藏书家30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士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11.
孙贯文先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石拓片草目》第2册第61页,著录元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铭》。此志又见著录于《古志新目初编》(非儒非侠斋丛书本)。虽然拓片就在北大图书馆,我也未能亲睹原拓,颇以为憾。但是通过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得以读到该拓全文,疑窦丛生。赵超在录文后面,有一段案语,指出:"此志所记干支均不符,疑伪。"可谓有识,但终不敢断定为伪。近颇读中古碑铭墓志,依据所见,益知此志为近人伪造,实不必待目验原拓而后敢作此言。请为陈其管见如次。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图书馆最近在抢救历史文献工作中新发现《元飏墓志》及《元飏妻王氏墓志》拓本。这二方北魏墓志精品的拓本今日已属万金难求的珍本,就碑帖的文物价值而言,是仅次于孤本的。据民国出版的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这二方北魏墓志出土于洛阳城北的张羊村西北,姚凹村东。与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但无人出价收购,远不及二方  相似文献   

13.
近日于《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读到两方僧志,一方编号为贞元111,另一方编号为会昌034,前者志题署为《唐故禅大德演公塔铭并序》,后者署为《唐故禅大德演公塔铭》。其中贞元111号墓志系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补遗》迻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7、陆心源《唐文续拾》卷4亦收。会昌034号墓志乃据周绍良先生自藏拓本录文,此志拓本除周绍良先生所藏外,似未见诸其他著录。杨叶撰、刘钧书之《唐故  相似文献   

14.
1928年初,商务印书馆发行所为张元济先生转来一封越南华商胡煜记老板胡定立的信。胡在商务出版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见到张用篆文写的跋,特委求题写横轴“鹰雄独立图”篆文五字。三年前,我们在编著《张元济年谱》时读到了这封信,不胜惊喜。张人凤兄去上海图书馆查阅,果有此跋文,复印而归。此跋《涉园序跋集录》与《张元济诗文》均未收,为张菊老的一篇重要佚文。笔者最近借到了《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这部书,又找来有关史料对照,现特将此书由来和张菊老跋文介绍如下。图录是中文工具书中特有的一类。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等开创的金石学研究,以《集古录》、《金石录》等古文物图录专著为记载,著称于世。清乾嘉以来,朴学兴起。经学大师们大都爱好收藏古文物,注重金石训诂,许多人有金石图录类书籍传世。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最为著名。“讲求金石之学,  相似文献   

15.
许平 《大观周刊》2013,(10):15-16
《等慈寺碑》,唐太宗贞观年间立于河南汜水(今荥阳县),今已无存,只有拓本传世(见图1)。碑文为颜师古所撰,未署书家姓名。由于颜师古是初唐的大学问家,又精于书法,所以有人认为碑字也是他的手笔。碑文计32行,每行65字,楷书。其书法既有北朝《张玄墓志》、《元君墓志》等一路的风格,又有初唐楷书的一般法度,工整而秀逸,端庄而流美,雅俗可得而共赏,不愧是有继承、有创新的大家杰作,清王澍认为此碑“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季海,腴润跌宕,致有杰思”。(《舟山题跋》)杨守敬在《平碑记》中也说:“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直堪与欧、虞抗行。”凡喜爱《等慈寺碑》一路风格的人,无不给以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通清代道光年间刻制的《重修光启堂记》石碑。该碑石灰石质,高102厘米,宽38厘米,厚10厘米,四周饰有花草纹。上刻字径1.5厘米的优美楷书,共计290字。碑文未见著录,系新见金石资料,对研究明清时期著名官宦、文学  相似文献   

17.
黄丕烈的藏书题跋具有独特个性风格,其中尤以<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为代表.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藉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们不仅是藏书家三十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土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18.
一、碑帖的特殊性 在镌有文字图像的石碑上蒙一层纸,浸润拍打后使凹凸分明,上墨使之显出文字或图像来,称拓片;装订成册后叫拓本,统称碑帖,又叫碑拓.石碑被称为"石头的书",那么碑帖就是理所当然的书.它"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是古代图书馆的传统藏品,也是现代图书馆的特殊藏品.据统计资料,北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256,522件,上海图书馆2万余件,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碑帖拓片约2300册",湖南图书馆藏"碑帖有明清拓本……等数千余件".  相似文献   

19.
崔仁纵墓志,全称《唐故豫州淮阳县丞崔府君及夫人裴氏后夫人夏侯氏三棺墓志序铭》,刊刻于武周大足元年(701)。墓志石灰石质,圆首碑形,高90厘米,宽68.5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7字。志石左侧面刻有款署"嗣子棣州刺史思暕撰序,青州录事参军张希元制铭"21字(见图)。志文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士族——清河青州房崔氏家族历史,具有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1996年第4期上胡海帆先生的《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是篇有用的文章,缺点是所用“版本”一词欠妥当。“版本”习惯只用在书籍上,如某书有宋刻本、元刻本、清嘉庆刻本、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便可说此书有四种版本。碑刻的不同拓本则不能称为不同的“版本”,如某馆收藏有某碑的宋拓本、明拓本和清光绪时拓本,就不能说收藏了此碑的三种版本,而只能说收藏了三种拓本。如果还收藏了此碑的翻刻本,仍只能说有三种原拓本和一种翻刻本,不能说有此碑的两种版本。胡文“版本多”,“版本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