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这股潮流从西方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进步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这些作品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欧洲文学的影响,闪烁着时代进步的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曹禺创作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正是由文学形象中“前驱”和“后继”的纽带相系而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 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典型的悲剧命运、典型特征、美学性格塑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体所具有的相同的美学价值作些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史记》不仅开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而且对我国叙事性文学元杂剧有深远影响。《史记》所表现的司马迁的正直精神,激励并鼓舞着元杂剧作者们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民呐喊。元杂剧继承了司马迁的“爱奇”审美观,不仅描写了“倜傥非常”的英雄,而且描写了大量有奇特个性的平民形象,突破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具有壮观的悲剧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在戏剧情节的安排上,元杂剧无处不显现出《史记》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文学之缘     
朦 胧诗人顾城有一首朦胧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中“看我”和“看云”的远近就是一种心理距离。和文学有缘 ,就会使我们与文学心心相通 ,不管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然而 ,不同人的文学之缘 ,因认识和努力的差异 ,也是各有不同的。这里 ,不仅有缘深缘浅的差异 ,更有缘真缘假之别。为了使想与文学结缘的朋友获得真缘 ,获得深缘 ,我常以他们来听讲课的心态为例 ,略作剖析 ,从而想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听过各种文学讲座报告的人 ,不在少数。我也听过不少报告 ,也作过多次报告…  相似文献   

4.
曹禺笔下的繁漪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有惊人相似的方面:其经历、命运、精神、结局.其悲剧根源主要是情欲与现实、情欲与个人的尖锐冲突.这两位“殉情”烈女象天空中两颗陨落的流星,美丽的一瞬,却留住了永恒.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的悲剧欣赏观强调欣赏者的主动参与,是对悲剧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一种心理反应的探讨。这一理论别出心裁,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悲剧欣赏者的心理反应做了一番探讨,这无疑为当时中国的悲剧理论亮起了一盏明灯。但他是在审美经验里探讨审美体验,因而其较现实有着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女性形象把自身的解放和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努力在社会革命中去体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品,其特征主要在它反映对象的形式。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依据应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主要是文学文本在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语言运用的相似性进而影响其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从文学体裁的语言运用特征即可看到文学文本的语言自身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来分类,具体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含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本文对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运用上的特征进行探索阐释。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9.
悲剧艺术是从审美角度讲的,它是指美学范畴的悲剧,即黑格尔所说的“悲剧性的艺术”。其悲剧性可以渗透到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影视艺术等各种门类的艺术中。如戏剧《哈姆雷特》、小说《水浒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柯勒惠支的版画《俘虏》、古代乐舞《国殇》、电视剧《渴望》等都是悲剧艺术。悲剧艺术以戏剧类型的悲剧为主而兼及其他门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女性、妻性、母性等三种角色。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女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反之,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发生冲突时,就会让女人感到不满和不幸,甚至导致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就是典型的例证。试从安娜所扮演的女性、妻性、母性之间的角色冲突这一视角来分析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受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审美心理的制约,悲剧意识的贫乏导致我国传统悲剧艺术发育的贫弱。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创作悲剧意识普遍觉醒并逐渐拓展、深化。曹禺前期戏剧创作以其深刻、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异于传统的审美意识,显示着对传统悲剧艺术审美理想的反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体系中重要而独特的一支,悲剧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类心灵和现实的碰撞, 受到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的高度关注。在西方,悲剧文学主要从哲学高度体现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带有很强 的个性反思特点。而在中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悲剧文学更多体现出现实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理论就是要打破常规的固化,不断更新,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或分析事物,以求获得新的感知和感悟,激发探索内动力.通过对“陌生化”理论内涵的分析,提出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并阐述具体的实施途径,从而有效激活英语课堂教学,驱动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探索的精神不断前行,真正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9.
敦煌俗赋从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戏剧性特点,其说唱结合的音乐性特点,仪式、服饰及场景的装饰性,代言体的结构方式,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心理的表演性描写,语言的动作性、口语化,幻想虚拟的浪漫情节,喜剧与悲剧两种风格特征,显示出和文人赋体文学的巨大差别,具有突出的戏剧性特点.敦煌俗赋的戏剧性因素成为后世戏剧文学和白话小说的滥觞,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讨《野人》戏剧样式在新时期话剧舞台的探索意义,分析其文本对主题的苍白表现,进而探讨剧作者“完全的戏剧”理论的负面效应,肯定戏剧文学的优良传统对戏剧实践仍具有意义,给当下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