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2.
陈爱群 《湖南教育》2007,(10):38-3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3.
知音世所稀     
前段日子温习了两篇古文,先说说《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苏轼先生在月光朗照之下无心入睡,欣然去往承天寺寻故友共同赏月.两人漫步中庭,闲情逸致,好不快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中最后一句,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 如果角色代换成自己,夜色之中,我赴承天寺的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X己寝.”  相似文献   

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六年不得签书公事时所写的。诗作道出了苏轼在大有可作为之年,被放逐成"闲人"的心酸与痛苦挣扎,反映了苏轼被贬而不甘沉糜的心情。文章通过对诗中"夜游""无与为乐者""竹柏"等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境和所处的窘境,反映了苏轼竹柏明志、随遇而安的坚毅性格与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6.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他的游记散文写得自由随便,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似行云流水。《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甚短,兹录于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相似文献   

10.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际,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摩,肯定是悲痛欲绝、愁苦惨淡。然而文中似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画般的夜景描绘,何尝有一点点阴郁悲凉的氛围?一“个闲”字,更是道出了一种优雅,一种超脱。如何让学生了“解闲人”背后的内蕴呢?我认为,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思经历的几多转折,了解作者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打击,用心品读景语中的情语,再联系他在贬官期间的创作,就不难品悟出他面对政治风暴时豁达的心境和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了。下边是我的一点儿探索,…  相似文献   

11.
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中文自修》2006,(10):54-5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无与乐者:思量身旁没有一个可以跟他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③张怀民:苏轼友人。④“相与”句: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⑤“庭下”句:月光流泻在庭中,庭中宛如充溢着一池清凉透明的水。⑥藻荇(xìng):两种水草,叶浮水面。⑦闲人:苏轼当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加“本州…  相似文献   

12.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熟课生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过多次。这篇文章内容不深,篇幅短小,叙事、写景、抒情虽非常平淡,但决非平淡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而有味,淡得隽永。这天又教《记承天寺夜游》,我从作者最后的一句感叹切入,抓住一个“闲”字,从闲情、闲景、闲人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多角度品味感受苏东坡别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正【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生5:"遂",于是、就。  相似文献   

1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苏轼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际,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摩,肯定是悲痛欲绝、愁苦惨淡。然而文中似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画般的夜景描绘,何尝有一点点阴郁悲  相似文献   

16.
正周华诚/推荐01今人文章越写越长,长而无味,便是再长也无益。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苏轼诗文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享受和艺术感染力,苏轼的人格和情操也给我们以美好的启迪和影响。所以,学习苏轼诗文就不能程式化、简单化。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苏轼诗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呢?笔者有一点浅陋的想法,简言之,就是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理解诗、文的激发点或关键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了说得清楚一些,特以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另以他文辅之。  相似文献   

18.
古人晚上出游,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闲情逸致,属文人雅事或雅集;二是心中有充盈郁结的不平之气,借出游排遣。苏轼所记夜游承天寺,更偏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