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是我国戏剧史上文采派剧作家的杰出代表《西厢记》剧情跌宕,人物俊美,曲词婉丽,感情真挚,素有花间美人之誉《。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脍炙人口的一折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崔莺莺主唱。  相似文献   

3.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一、本色派的代表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关汉卿成功地吸取书面语言和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的代表。“本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冤》不仅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而且曲词重于叙事说理,很少有景物描写。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写人物思想内心世界,而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情感,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窦娥在被绑赴法场的路上控诉道:“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6.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7.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粱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们通常称汤显祖为"文采派",认为"临川派"等于"文采派".本文拟从"文采"本义、汤显祖的戏曲主张与剧作精髓以及前人评论三方面入手指出这种认识的错误与源由,并提出"情采派"的称谓.  相似文献   

10.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长亭送别又是该剧的精典一折。其语言除生动活泼口语化外,多具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有十余处融合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2.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14.
<正>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  相似文献   

15.
杨柳青 《文教资料》2012,(25):12-13
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是文坛上的一颗明珠,几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它巨大的成功跟其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是分不开的,而曲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为其增添不少色彩。都说"诗词尚雅,曲语尚俗",运用典故彰显文采并不是元曲的惯用手法,人们研究元曲也很少会从用典这方面着手。《西厢记》可谓是元曲中特立独行的代表,它不仅有着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也有着如同唐诗宋词般的语言,曲中多处运用典故,凸显了文采之华美,但同时,它的典故运用也有独到之处,符合元曲的特色,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虽文采华美,但使得常人易于接受,得以传诵不绝。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一)反复诵读,换位联想,品味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长亭送别》关键是抒写一个“别”字。清朝诗人杨芳灿一语中的:“声声是泪《长亭》曲。”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诵读,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品味,我们就不可能感受到主人公浓重的离情别绪,…  相似文献   

17.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曲语言素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而其宾白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能够精妙地传达出各个人物的性格及其神态。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西厢记》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绩,我认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剧中写景、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语言清丽优雅、华美悦目、准确鲜明、生动后泼。读着它,你不能不为那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所感动,不能不为琅琅上口富有音韵节奏美的曲文所画出的景物所陶醉。《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色在《长亭送别》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脱化前人诗词 妙用典故传说 在《长亭送别》中 作者五处脱化前人古典诗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齐梁文坛的三派:复古派、折中派和新变派。着重介绍昭明太子萧统是折中派的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基本上肯定魏晋以来骈体文学的发展,重视文采,重视雅正,主张文章要华实相扶,文质彬彬。新变派以萧统的同母弟萧纲等人为代表,这一派肯定南朝文学的新变,不像汉儒那样强调教化和美刺,侧重于抒发情性和陶冶性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