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  相似文献   

2.
《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发表了杨继利老师的《从鲁迅"立群"到"立人"的教育观说起》,对鲁迅"立人"的教育观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洁的阐述。文章认为鲁迅的"立人"教育观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生命本位的教育观,并由此引申出"教育,应该把人的生命尊严置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认为教育应该尊重  相似文献   

6.
赫兰国 《教师》2013,(11):108-108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不应轻易对之,而应当提升到新的高度。为适应社会、时代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高要求,我们把每一模块或每篇文章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寻绎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他""她"的使用发展历程,揭示出鲁迅先生巧妙的表现好恶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觉醒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在社会环境中悲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8.
"千锤百炼出佳作,不厌其改现精品。"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大家的文章,无不是经过千百遍的修改而流传千古的。欧阳修、王安石、鲁迅、屠格涅夫、莫泊桑等勤于修改文章的范例,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我们的写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9.
楼超君 《语文天地》2013,(12):13-14
鲁迅的文章很耐读,但也很难读。《故乡》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以及社会时代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相当有深意。但少年不知愁滋味,让十三、四岁的少年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如何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贯穿于他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在他的编辑生涯中。在艰辛坎坷的一生中,他编辑各类白话文刊物,扶持新人新作,选编文学丛书,介绍先进外来文化,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鲁迅的编辑生涯充分显示出他代表了一种编辑人类型,即那种一心为着自己的文化理想,为着个人的信念目标,  相似文献   

11.
鲁迅悲剧社会价值在于能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鲁迅能从社会环境(社会性)中寻找悲剧之源,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建设意义。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在平凡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社会真理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课题思想]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辅助式"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型学习,"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分析]本课适合八、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学习了许多篇鲁迅的文章,但是对鲁迅其人和文章缺乏整体和深刻的认识.网上鲁迅的资料相当丰富,学生对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形式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一生经历和鲁迅精神;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李妍 《江西教育》2010,(12):20-20
最近,在各种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减少,难道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关于鲁迅作品的去与留,众说纷纭。毋庸置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解剖相当深刻,具有很高的价值;他对黑暗势力进行亳不妥协的斗争,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作品中那沉重而深刻的思想,包括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剖析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非常火:鲁迅是否应该退出中小学课本?诚然,鲁迅的文章有晦涩之处,然而他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感正是当下这个"毒疫苗"、"毒奶粉"事件频发,让我们惊呼"世界究竟怎么了"的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缺乏的。同时,作为一个入行不久还在探索中的老师,笔者听了许多课,欣羡于一些如表演般异彩纷呈的课,然而实践起来终不是那么回事,于是慢慢悟出来没有里子的教学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语文教学应点滴落到实处,你有一壶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中冷静地思考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即辛亥革命失败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明线为标准主要反映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继而表现他们思想深处的麻木不觉悟;以暗线为标准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革命路线。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乡土生活的小说,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群对当时中国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审视,对由此造成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进行了剖析。他们的作品在揭示20世纪初农民精神麻木的同时,对当时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鲁迅先生《孔乙己》的研读不断深入,对其主题的理解也愈来愈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章从当时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生存环境这一角度入手,对《孔乙己》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小说文本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超越时空的深远社会意义,从而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孔乙己》的不朽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审美取向可以提挈为四维:"尚新"、"主用","崇力"、"弘真"."崇力",即"以力为美",是鲁迅审美化"社会话语"的主旋律,是鲁迅关于"美本质"问题的深刻体认,也是鲁迅创作风格的显著征象.鲁迅"以力为美"的审美取向迎应了中国近现代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的吁求,有久远的感召力和型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