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走进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确,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相似文献   

2.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这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名言。不过,引用者常分两类:浅薄者说此名言的作者是马克思;深沉者则能注意到此名  相似文献   

3.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重在描述"文以载情""文情合一"的客观现象,同时告诫我们对待语言文字须要把握"赋情"与"用情"之间的辩证关系。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母语和最基础的应用性学科,语文学科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情"类元素,如何把芸芸众情传递给学生,并让他们从文情并茂中获得熏陶和发展,这既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孙慧琴 《生活教育》2014,(21):80-81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之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本文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汉简所见河西边地的"作者"与古籍中"作者"的含义并不相同。汉简中"作者"的籍贯明晰、姓名具体、年富力强,拥有一定家资,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既有河西边郡的本地人,也有来自中原内地者。根据"作者"简的书写格式和内容信息,并结合相关史料可知,"作者"是在闲暇之余短期或临时性受雇于官方或私人,充任杂役,协助其完成有关任务的雇员。他们依靠出卖劳力,赚取佣值,是汉代雇佣关系下对短期的雇佣劳作者的一种专门称呼。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一书中指出: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变"教"为"导"的具有全新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做到两点:一是少教多导。"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和教是相辅相成的,导是第一位的,教应以导为主。"二是多方设法。  相似文献   

7.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8.
鲁涛 《教学随笔》2014,(22):120
如今,"个性化"阅读已成了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语文阅读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一言堂"和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的主要形式,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处处渗透一个"我"字,处处体现个性;应该引导学生从朗读、内容、方式、表达方面彰显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用充满赞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独特见解,以多元的阅读目标,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有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是写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动情之后的产物。要写出动情文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情”,二是“动情”。所谓“有情”,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体验人生,积淀情感。我们有的同学写文章总是四平八稳,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当然也不会感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诗是最富有灵气与美感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形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多数教师较为重视诗句的疏通、诗句的积累和中心思想的概括,而对古诗特点(特别是情感的丰富性)较为忽视。多数教者忽视古诗乃作者情感抒发的产物,忘却诗人创作乃"情动而辞发"。虽然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多数古诗教学只是"雾里看花",依然"涛声依旧"。  相似文献   

11.
初中是一个被大多数家长"谈及色变"的学生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面对数学这门高理论化和强学术性为一身的学科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抵触。因为初中数学既不像语文那样浅显易懂,也不像历史那样妙趣横生。为了突出初中数学的"生活性",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者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充分使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抵触,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者要在传统数学教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发掘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12.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论文摘要英译的人际修辞特征,通过比较语言学论文摘要英译与汉语摘要原文及英语本族语者论文摘要的语篇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分析摘要英译的作者身份建构。在宏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明显受到汉语人际修辞规约的影响,高频使用"引入目的""描述方法""陈述结果"三大核心语步凸显作者的"研究者"身份;在微观层面,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受英语本族语者学术文化传统和实践规约影响,多使用"第一人称自指结构"在语篇中自我呈现,多用"论断动词"凸显作者的"论辩者""阐释者""评论者"身份。可见,摘要英译作者身份建构如同语言使用一般,是不断顺应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及学术社团人际修辞规约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劝学》(节选)篇,一直入选高中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对于这一句的注释和翻译,各版教材向来基本一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的注释为例,注"见者远"为"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注"疾"为"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注"彰"为"清楚"。  相似文献   

15.
习惯了,在黄昏时分扶着母亲到院子里,坐在那张藤椅上. 也习惯了,走进母亲房间,从床头拿出静静摆放着的<江西教育>,淡淡地,轻轻地读给母亲听. 黄昏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照在母亲身上,显得安详、柔和,也使她的眼睛变得神奇般美丽.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语文教学中理想的教师角色>."母亲听了微微一笑. 我开始读了起来.当代语文教学中理想的教师角色是什么?作者认为是"桥",是"天使",是"钥匙",是"发动机"和"糖"…… 母亲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相似文献   

16.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阅读实践,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任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的情感作用。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情感贯穿始终,让阅读教学因情感而有效、因情感而美丽。一、营造亲情氛围,以爱引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亲情氛围,以爱引情。首先是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文章中的抒情,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起到增强感染力、激起读者共鸣的作用。感情充沛的文章,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富于教育意义。作者的满怀激情来自对丰富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现实生活同自身的真情实感碰撞出的绚丽火花。特别是记叙中的抒情,更是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深刻认识或强烈感情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案例描述】教学七年级《口技》时,我的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第三个环节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口技者?同学们纷纷找出了"善"。我接下去问:文章整篇都是在写"善",口技者到底"善"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20.
热爱而畏惧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靠什么?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关键。有人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心无旁骛,为教育教学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为莘莘学子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也有人说,教师的敬业精神在于他们的勤奋与努力,在讲台,在笔端,在灯下,在笑容里,在沉思中。其实,教师的敬业精神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与畏惧。马丁·路德说,"我们必须热爱和畏惧上帝"。在教育者心中,受教育者应当是他们的上帝。热爱而畏惧,这样的职业情感决定着教师的从业态度和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