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关于《楚辞》十六卷的结集,当代楚辞学者在旧有的“刘向结集《楚辞》说”之外提出了“王逸结集《楚辞》说”。在此之前,清季民初的楚辞学者郭焯莹提出了“班固结集《楚辞》”的全新看法,鲜为人知。郭氏认为:以刘向对东方朔人品与作品的了解,他不会将《七谏》编入《楚辞》;王逸《九怀序》所说的“史官录第”是指班固(而非刘向)编录了楚辞作品,但因为王逸不满于班固对屈原的指责,不想彰扬班固,所以将班固的名字隐匿;班固所结集的《楚辞》篇第是《楚辞释文》的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可以补证,但也有可议之处。《九思序》所说的“谱录”指的是《楚辞目录》,是班固参与撰写的《书部》中的一种,这就是“史官录第”的含义;王逸对班固结集《楚辞》一事并非刻意隐匿;班固结集的《楚辞》篇第应是今本篇第而非《楚辞释文》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虽有疑点,但仍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别录》、《七略》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也对于当时的汉代学术发展影响颇深。文章从《别录》、《七略》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两部书对汉代学术中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之争、学术道统等热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晁补之《重编楚辞》一书,依据自己对楚辞作品的理解,对世传《楚辞》专书的篇目重新做了编次,其中不少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他为了进一步考察楚辞文学作品的源流正变之意,又选编了《续楚辞》、《变离骚)二书。三书久佚,后二种的目录今天更难以考定。本文依据现存资料,考其作家、作品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晁补之编书主于文辞、又兼重其讽谕寄托之义的楚辞学史观。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据王逸《楚辞章句》知刘向曾编《楚辞》一书。然《汉书·艺文志》不收是书,其原因殆为刘向《别录》未录,刘歆因之不收,班固亦不"入"。其所以如此,当是在其时的著述观念中,学术等级严明,编辑之学尚未成熟,也无地位,因而不被重视,刘向亦不以此为功。  相似文献   

6.
从西汉的征书活动、典籍质量说起,谈刘向、刘歆的古籍整理和《别录》、《七略》.  相似文献   

7.
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一书编纂问题扑朔迷离,纷纭复杂,但只要抓住“屈原是《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这一核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楚辞》的编纂也反映了汉人的楚辞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楚辞观,才将楚辞创作引向了衰微之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小学功底多承乾嘉学说的余韵。其《离骚解诂》《九章解诂》《天问疏证》《楚辞校补》《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本楚辞外卷跋》等一系列的《楚辞》研究著作,征引丰富,视角独特,为文献学领域研究《楚辞》的注释、校勘、引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与《〈别录〉书录文句的断句问题新探》一文为姊妹篇。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别录》书录中“可缮写”一语的含义,认为“缮写”是刘向校书的一个程序,是指用缣帛抄录所校曲籍的复本,以便庋藏和“御观”。  相似文献   

11.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周秦及宋明先后辉映。宋明儒学,上承孔孟成德之 教,融贯儒释道三家之学,更臻于精微。以两宋来说,北宋诸儒,远绍儒家经典本义,讲天道、诚体,而归宿于孔 孟的仁义与心性;南宋干淳以后,学派三分,就是朱熹、陆九渊与吕祖谦之学。三家同时,但是不相合,就广义 的思想渊源来说,朱、吕、陆三家同出伊洛,而朱熹承受小程的规模,又融合周敦颐、张载等人,主"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集两宋理学的大成;而陆象山则心印大程,其高明处也像大程,主明心见性、明辨义利,以开发 "本心"为主,深深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而吕祖谦的学术,本有家学之传,又兼传关学,究心中原文献,重典 章制度、历史与事功,成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 学问与德行的成就,必须师友的切磋夹辅,否则必"孤陋而寡闻",甚且愚顽不灵。朱、吕、陆三人学术虽然 有异同,但是私谊却非常笃厚。考朱熹的交游,当以吕祖谦最为亲密。笔者在1985年著有《吕东莱之文学与史 学》一书,略提吕氏的师友朱熹,只是限于篇幅与内容重点,未曾详述他们两人彼此的交谊。 今考朱吕的交谊,诚属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哲人相重的显例。征文考献,草撰本文。首先论述宋代理学的 渊源,以明宋代理学的背景;再来简介朱吕的生平;其次考述朱吕的交谊,由初识  相似文献   

13.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黄人在一九0四年至一九0七年编撰的<中国文学史>初稿,破天荒地将古代小说纳入文学史的书写范畴,不以"小道"视之,可谓别具慧眼.但是近百年来,一直未受到小说研究者的注意,十分可惜.其实,黄人的<中国文学史>除了可以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作出一些修正外,仅就其"明人章回小说"一节而言,在小说的论述方面已卓然成一家之言,并且在小说分类学、小说目录学上具有极重要的贡献与价值.因此,有必要对黄人的<中国文学史·明人章回小说>加以考证论述,并予以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卢见曾诗文创作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见曾是清代乾隆时期官场名臣,文坛宗匠。其传世的《雅雨山人出塞集》、《雅雨堂诗集》和《雅雨堂文集》等,代表了卢见曾诗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清代产生很大影响。研究卢见曾的诗文创作,对研究清代德州及山东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宋文学家徐安国,<宋史>、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徐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其中有一半是错误信息.本文特予考辨、订补.  相似文献   

17.
楚语,是楚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和楚声、楚地、楚物共同形成了“楚辞属楚”的这一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研究楚辞中的楚语,是楚辞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楚辞中的楚语研究是四者中最薄弱的环节。东汉王逸及宋代洪兴祖为后代的“楚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楚语”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楚辞》中之“楚语”的专著。姜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他深厚的学术根基两方面相结合,为20世纪楚语研究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考查宋初所编《文苑英华》中一百五十卷赋作的校勘记可以发现,南宋人刊刻和校勘《文苑英华》时使用了《周易》、《诗经》、《尚书》、《左传》等十余种经部著作;使用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著作;使用了《山海经》、《管子》、《庄子》、《列子》、《艺文类聚》等子部著作;使用了《楚辞》、《文选》、《唐文粹》、《乐府诗集》等总集与陆机、王勃、白居易、元稹等三十多人的别集。这反映出唐代律赋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宋代文赋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8种文献用过“状头”一词,共25次。最早使用“状头”一词的是卢瑰抒情诗所载卢储《催妆》诗。“状头”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没用过。官方正式场合不用“状头”一词,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西汉成帝时期的《别录》一书,是由学者刘向在校书工作之余编制而成的,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别录》一书中叙录文的创作体例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目录学著作中各大类、小类序的写作体例提供了创作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