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解决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存在的不足,在总结文献资料相关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使用自制的高活性木炭粉,以酒精灯为热源,在传统的固固加热装置中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比较实验,使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有良好的课堂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初中化学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木炭粉存在下生成氧化铜 ,使其吸附在木炭粉上 ,二者充分接触。当配比合适时 ,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引发剧烈反应 ,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简易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云南曲靖师专化学系(655000)肖楷章,付仕勤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最难做的一个实验.经笔者多次实验,用以下方法,可以在5分钟之内得到光亮的铜镜,适合于在课堂上演示.1.演示前的准备(1)取1张废报纸在...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实验5-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效果比木炭好一些,但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化学全一册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一个难点.演示的成功率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反应速度慢,所需时间长;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共有三个,分别是用氢气、一氧化碳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都附有实验图。这三个实验装置各有不同。实验室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如图一所示,实验装置特别装有一个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用以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同时还防止了冷却后,空气进入试管,使新生成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在这个实验中存在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7.
三个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的比较山东临沂师专(276005)张苏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有三个还原氧化钢的演示实验1.氢气还原氧化钢(教科书P.55)2.木炭还原氧化钢(教科书P.84)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科书P.98、P.99)同时又展示了...  相似文献   

8.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按初三化学课本第91页[图7-9]的要求进行,如果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好,往往还原出来的铜粉混于炭粉内,现象可能不够明显。我们的做法是不把黑色氧化铜粉末与木炭粉末混合在一起,而是先把试管内壁用水润湿,然后将黑色氧化铜少许倒入试管,旋转试管,使黑色氧化铜粉末均匀地敷在试管内壁上,然后将此试管在酒精灯上烘干备用。演示实验时,将木炭粉装入敷有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可加铁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盛药品的部位加热,…  相似文献   

9.
1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在较高温度下,能夺取氧化铜里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单质铜(2CuO+C=2Cu+CO2)。这是向初三学生揭示碳具有还原性的重要演示实验。中学化学课本对这一反应的反应物的具体用量、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都没做详细说明,很难掌握。实验结果看不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后经发现,药品的配量、混和、加热及石灰水的使用,在实验操作时对实验有影响。a.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3,若按此量,木炭用量实际不足,这是由于木炭本身会吸附水蒸气和空气,还有无机盐等杂质。试管中有空…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现行初中统编化学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是以酒精喷灯作为热源。该方法耗时长,如果喷灯不好用则实验现象不明显,导致演示实验失败,而且,酒精喷灯点燃后噪声较大,操作繁琐。为此,不少化学工作者多年来不断地探索改进此实验的方法。如:在碳原子上引入一些活性基团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来加速氧化铜的还原(用木屑代替木炭),或在还原体系中加入少量酒精来引发反应的开始等,这些手段的采用虽加速了氧化铜的还原,但实质上改变了反应的还原剂,应视为对学生的误导,不应提倡。那么,到底可否改进这一实验,使该反应在较低温度较快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及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木炭不同粒径和用量及不同吸附时间对水溶液中Cd2+和Cr3+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木炭粒径为0.25 mm时,溶液中的Cd2+、Cr3+质量浓度最高;粒径大于0.25 mm时,Cd2+、Cr3+质量浓度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粒径小于0.25 mm时,Cd2+、Cr3+质量浓度随着粒径减小而减小,表明只有在粒径小于0.25 mm时,粒径越小,吸附效果越好。木炭用量达到20 g.L-1时,水溶液中Cd2+、Cr3+剩余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用量增加,Cd2+、Cr3+剩余质量浓度有所降低;木炭用量为40 g.L-1时,第1天至第4天,4种不同浓度Cr3+水溶液中,Cr3+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递增而递减,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Cr3+质量浓度呈小幅增长趋势。结论:使用木炭对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浓度进行吸附,需要对粒径大小、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才能保证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造纸厂废水污泥制备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造纸废水处理厂污泥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查了活化剂的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固液比等方面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锌溶液为40%、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15 min、固液比为1∶3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污泥活性炭碘值达到320 mg·g-1,而加入10%的茶梗添加剂制备的活性炭碘值可达503 mg·g-1,因此引入添加剂可以改善污泥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利用该污泥活性炭处理含苯酚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加强开发并推广污泥制备活性炭新技术,实现废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成为处理剩余污泥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二醋酸双(呋喃甲醛)缩邻苯二胺铜(Ⅱ)为载体的PVC膜电极.该电极对硫氰酸根离子(SCN-)具有高的电位选择性和灵敏度,并呈现反Hofmeister选择性行为.采用交流阻抗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初步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金属原子的结构以及载体本身的结构与电极的响应行为之间有非常密切的构效关系.将制得的电极初步应用于实际废水样品分析,结果与HPLC法一致.  相似文献   

15.
竹炭基功能型复合板材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炭为基料、热塑性白乳胶为粘接体、无纺布为增强和表面装饰材料,通过热压胶合制备竹炭复合板材。分析板材的性能指标,探讨板材制备影响因素,发现胶料含水率与板材成型难易相关,温度对力学强度影响小,双面覆无纺布能起到明显增强作用,施胶量对板材的力学、吸附性能和导电性能均有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湿含量,采用增强措施,调节胶含量,可以制备出集吸附和导电于一体的功能型复合板材。  相似文献   

16.
用焦粉、无烟煤、木炭、氧化剂等为原料制成型煤,代替烧烤业燃料木炭,利于节省木炭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加氢裂化轻质白油为原料,通过精馏切割、精制,研制烧烤炭专用油。经分析和试验表明:所制取的烧烤炭专用油达到容易点火燃烧、无黑烟、金属无炭黑,所含重金属和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极微,烧烤食品安全,不污染环境等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为了获取燃料,明朝政府曾在山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开设山厂,采伐木植以烧制柴炭。易州地处北京西南部的太行山区,自古以来山林资源就极为丰富,且距离京城较近,因而成为理想的柴炭采办地。明代在此开设易州山厂,并设立提督易州山厂一职专门负责管理柴炭采办事宜。易州山厂自宣德年间设立,直至嘉靖初年,期间经历多次地点迁移和管理体制上的变革,且一直是明代内府柴炭的主要来源地。得益于易州山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代京城的柴炭供应问题。而易州山厂对明代边地生态、防务的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赵升云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45-47,29
采用负载等温吸附工艺设计开发的活性炭吸附实验装置,可实现氮氧化物废气净化实验的吸附、解吸过程。经多次实验表明,在一个多小时内去除氮氧化物效率在80%以上,床层穿透时间约90min。该套装置显示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Time dependence study of metal ions adsorptionon solids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nd its mechanism. Rate of metalions adsorption process is dependent on a number offactors such as agitation of the solution, the state ofmetal ions in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f metal ions andtemperature (Benes and Majer, 1980). Temperature isthe parameter generally ignored in most adsorptionstudies (Bangash and Hanif, 1992; Afzal et al., 1993;Atun and K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