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唐·韦应物人类对珊瑚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珊瑚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西方的"三月诞辰石"之一。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则相信佩戴红珊瑚,可以防闪电、飓风,使风平浪静,旅途平安!因而,罗马人称其为"红色黄金",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来自地中海的红珊瑚当时在日本被称为"波斯舶来品"。在中世纪的欧洲,珊瑚则被大量运用于宗教仪式中的装饰品和念珠的制作上。  相似文献   

2.
日历化石     
最早,人们把珊瑚当做植物,因为它不仅外形像植物,而且固定生长不能移动。后来,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珊瑚虫分泌的外壁、隔板和横板等硬体骨骼,时常表现出明显的日月节律,因而,人们也把珊瑚比作“日历化石”。  相似文献   

3.
一向被人们称为“海石花”的珊瑚,实际上是珊瑚虫死后遗留下的骨骼,经过人工浸泡洗净,才显得如此晶莹洁白,瑰丽无比。可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珊瑚究竟是什么?我国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珊瑚色赤或生于山或生于海”之记载,误认为山上也有珊瑚生长。唐代韦应物有诗  相似文献   

4.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5.
“鸳鸯”一直是夫妻恩爱的代名词。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魁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鸳鸯最有趣的习性是“止则相偶,飞则成双”,在鸳鸯或双成对、形影不离的“爱情组照”中,  相似文献   

6.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意思是互相呼应。在科技史中,这种现象俯拾皆是。剅剅科学创造——“这边唱来那边和”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古书《周髀算经》的作者陈子发现了“陈子定理”——“勾股定理”的“妈妈”。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发现了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相似文献   

7.
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文章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从科技史、教育史等角度及文献探讨了《七略》中的“数术略”(又称术数略)内容主要包含“数学、算术”等,起码为数学、算术内容的雏形;“数术略”中的“形法”——并非“刑法”。  相似文献   

8.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文化》2009,(1):7-7
走进英国人克莱顿·史密斯的家中,犹如来到热带海洋。花园小屋大鱼缸里的珊瑚仿佛栖身大堡礁海域或加勒比海的碧蓝海水中。这些珊瑚其实是史密斯的“家养宠物”。因这一爱好,他本人被称为“珊瑚农”。史密斯是海洋生物学家,在自家“后花园实验室”里养殖了120多种珊瑚。  相似文献   

10.
珊瑚探秘     
珊瑚形态各异、美丽多姿,有的像葵花(海葵)、有的像鹿角(鹿角珊瑚)、有的似喇叭(管柳珊瑚)、有的像蘑菇(石芝珊瑚)……然而,不管珊瑚的形态如何,珊瑚虫的触手都呈辐射对称状。人们将有8个触手的珊瑚虫称作“八放珊瑚”,而触手为6或6的倍数的珊瑚虫自然就是“六放珊瑚”。身为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之一,珊瑚虫有独特的形体和消化器官,其捕食和生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在有性生殖中,珊瑚虫的受精卵发育形成浮浪幼虫,进而成为新附着的珊瑚虫;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长,因势长成各种美丽形态。珊瑚探秘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一书是由虎有泽等联合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论文集.该书中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探究,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机制研究》等;也有基于具体实例的分析,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实践——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蒙、汉民族关系研究——以乌拉特后旗为例》等;同时,既有对古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梳理,如《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中原文化认同意识——以契丹人为例》等;也有立足当前背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的探讨,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用“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浅析“五个认同”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何时起,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闯”入我们的生活——殷墟甲骨文中的“虎”,颇有几分形神兼备;东汉《说文解字》称之“山兽之君”,即“兽中王”。早期典籍也不乏涉“虎”词汇。虽说龙、虎、凤凰、麒麟均被我们尊崇,却只有“虎”存在得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又仿佛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3.
以前,科学家只是从理论上推测,在太阳风暴、核反应中,“应该存在”一个非常重要而奇特的“点”——磁零点。而最近,我国天文学家通过卫星观测数据,真实地“捕捉”到了宇宙中的磁零点。最新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磁零点是什么?它就像地球上的台风眼——别看台风呼啸横扫数百公里,小小的台风眼里却风平浪静。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来自太阳的电磁风暴同样也有台风眼。尽管“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磁场时,甚至可以引起无线通讯中断,但在台风眼之中,却有个磁场为零的地方。多年来,为寻找磁零点,欧洲宇航局启动了“星簇”计划,连…  相似文献   

14.
曾国屏 《科学学研究》2003,21(2):116-116
最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了著名科学学家、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退休教授齐曼的两本新作《技术创新进化论》和《真科学》。《技术创新进化论》包括“进化思维”、“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创新”、“作为一个过程的发明”、“制度化的创新”和“宽广视角中的技术变化”五篇 ,共 2 2章。这是齐曼领导的课题组的集体产物。齐曼在中文序的结尾处语重心长地写道 :“进化隐喻通过聚焦于选择的作用而非有意识的设计 ,强调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技术变化中的重要性。它也许能够揭开过去误入歧途的秘密。而且 ,对于在当代高度竞争的产业世界中将中国…  相似文献   

15.
“我真是糊涂之至——评讲《奔月》,却把正事给忘了。”庞廷直敲自己的脑瓜。  相似文献   

16.
<正>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曾提到,在地中海的一个海滨小城,他造访过一位比较文学专家,这位女士钟情中华文化多年。当她亲昵地称呼她饲养的两只乌龟“女娲”和“伏羲”时,带给余秋雨不小的震撼。令人惋惜的是,在异域展现璀璨光彩的中华文化,如今在自己的国度却未能引起后辈们的重视,不少“老规矩”——中华民族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甚至到了几近失传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珊瑚虫是生活在海中的软体动物,它们色彩斑斓,随着水流的运动不断变幻出婀娜多姿的动人姿态。珊瑚虫的一个主要品种——造礁珊瑚虫有一种独特的行为,它们能够终生分泌和堆积碳酸钙骨骼,随着珊瑚虫的生长,这种骨骼就会不断被造出来。随着骨骼的扩大,珊瑚呈现出大小不等、粗细不同的美丽造型。美丽珊瑚虫的独特行为如果到了人体内,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花季少女变“珊瑚人”千万不要以为人体内出现这种“造礁行为”会变得如珊瑚一样多姿多彩,是一种幸福的事情,恰恰相反,真要这样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一不幸的事情就落在了中国安徽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就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相似文献   

19.
讲了多年《故都的秋》,也在各地听过许多教师讲《故都的秋》,又在网上浏览了众多《故都的秋》的教案和相关鉴赏资料,感觉我们为《故都的秋》清澈的文眼带了个墨镜。那就是在授课或鉴赏过程中明知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却因为把鉴赏重点放在了“特别地”“清、静、悲凉”上,从而忽略了对“来得”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被《白鹿原》迷住了,我被与《白鹿原》有关的陈忠实的词《小重山·创作感怀》和《青玉案·滋水》迷住了。被迷得如幻如醉,真够神魂颠倒了。读着、琢着、品味着、吸收着,我从中获得营养,获得理识,也获得了力量。“春来寒去”,《白鹿原》苦苦地写了四年,“掼下秃笔”成稿时,适逢“桃正红”的春天。作者走完了伟大的创作路程。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按理真应当高兴了吧?然而,却未能高兴起来,倒是“独自掩卷默无声。却想哭,鼻涩泪不通”。如此“四载”“煎熬情”,难道“单是图声名”? 非也。作者以伟大的气魄和史无前例的勇敢,去“注目南原觅白鹿”! 白鹿者,吉祥、如意、天下太福,乃神鹿也。她也是历史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