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萧统年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中都里人。汉相国萧何之后。 《南史·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传》:“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梁书·武帝纪》:“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 其祖顺之。 《南史·梁本纪上》:“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少而款狎。……以参豫佐命,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赠镇北将军,谥曰懿。” 《梁书·武帝纪》:“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曰太祖;皇妣为献皇后。”按四月丙寅,《南史·武帝纪》作闰四月壬寅。  相似文献   

2.
梁人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文章。不独昭明太子将其收入《文选》,唐初编成的《梁书》《南史》也各自在《陈伯之传》中全文予以录载。近年流行的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本,极少不选此文的。可见后人对此文的重视。此文产生的背景,《梁书》和《南史》的《陈伯之传》都有明白的记载:天监初,梁将陈伯之背梁投魏。天监四年,梁太尉、临川王萧宏奉命北讨,命丘迟私与陈伯之书,劝其归梁。《书》中有如下一段话:夫以慕容越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有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虎僭盗中原,多…  相似文献   

3.
“《文选》是受到《华林遍略》的启发而着手编撰的”一说,既缺乏文献支撑,在情理上亦难以说得过去.而在此基础上,仅据徐勉是老师而萧统“每事询谋”、《文选》编撰的目的之一是为“方便作者翻检以及写作取则之需”与“编者与《华林遍略》领编者徐勉有着特殊关系”这三方面理由,是说明不了《文选》事类编录受《华林遍略》重要影响的,况且这些理由本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六朝时,类书以隶事为归,总集专取诗文,彼此别途,而后者亦自多“各为条贯”,故断《文选》赋、诗二体的再分类本之类书,有失圆照.  相似文献   

4.
论何逊诗     
一、何逊是一位对后世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优秀南朝诗人。逊字仲言,东海剡(今山东省剡城县)人。曾祖承天历仕宗武、宋文二帝,官至御史中丞。祖翼,仕宋,官员外郎。父询,仕齐,为太尉中兵参军。何氏宗族中多有人物,何逊自称“吾宗昔多士,文雅高缙绅”、(《赠族人秣陵兄弟》),据《梁书·何思澄传》记:“初,思澄与宗人逊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逊聪颖早慧,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被举为秀才,其诗文极为当时名流所推重。《梁书》本传记:“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好。”“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己。’”但在仕途上,何逊却不象祖父辈那样如意。天监中,何逊为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任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卒于庐陵王萧续记室。世称“何水部”或“何记室”。何逊文才超众而官职卑微,一是因为家道中衰,在重门阀出身的六朝社会中失去  相似文献   

5.
刘勰与萧统     
南朝梁代的刘勰和萧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人物。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萧统编选了《文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曾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之。”即萧统十分喜爱与刘勰交往。萧统为什么十分喜爱与刘勰交往呢?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萧  恺   《宣猷堂宴饯谢嘏》    《梁书·萧子恪附萧恺传》:“太宗在东宫,早引接之。时中庶子谢嘏出守建安,于宣猷堂宴饯,并召时才赋诗,同用十五剧韵,恺诗先就,其辞又美。太宗与湘东王令曰:‘王筠本自旧手,后进有萧恺可称,信为才子。’”恺,子显子,少知名,起家秘书郎,迁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父忧去职。服阕,复除太子洗马,又迁中舍人、太子家令,太清二年,迁御史中丞,侯景之乱,卒。萧  暎   《巡城口号诗》    《艺文类聚》卷二十八有梁简文帝《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庾肩吾《和卫…  相似文献   

7.
<正> 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公元514年受封为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侯景之乱时,他正镇守荆州,在父亲武帝,兄简文帝相继被害后,派兵东下平定叛乱,而后于公元552年在江陵即位。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他被擒见杀。 梁元帝博学多能。《梁书·元帝本纪》说他“聪悟俊朗,天才英拔”;“既长好学,博  相似文献   

8.
朱文民先生对拙文<刘勰卒年新考>据<梁书·刘杳传>"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等记载,所推出的刘杳是在普通二年(521年)开始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和刘勰卒于普通四、五年间(523-524年)的结论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的记载与实不符,但从他所举的理由来看,却并不能证明这一句的记载与实不符.因此,拙文的结论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9.
何逊卒于何年,史传无明文记载。学术界一般据《梁书》本传“除仁威庐陵王记室,复随府江州,未几卒”的记载等,将其卒年定于天监十七年(518)或十八年(519)。但何逊《赠江长史别》之诗却写于天监十八年秋,《赠族人秣陵兄弟》之诗写于普通三年之后,《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之诗写于中大通五年八月,何逊不可能卒于天监十七、八年,而是卒于大同元年(535)四月之后,大同三年(537)春正月之前,他有可能参与过《文选》的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世本》成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本》乃研究古史要典,其成书时间夙存争议。余不揆梼昧,仰慕前修,有志重辑,先成拙文,以期博雅全其说。一、斑驳的诸家见解 1.周代古史官成书说首载《世本》作者的是东汉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讲:“《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刘宋范曄承其说,他在《后汉书·班彪传》中讲:“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梁朝刘杳讲周代成书。《梁书·刘杳传》记:“王僧孺被敕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  相似文献   

11.
古代对于官职的升降任用,会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较为严格的表述。下面整理并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希望在阅读文言文特别是传记类文言短文时,给大家以帮助。拔提拔。如:拔除南清河太守。(199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拜授给官职。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辟征召。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除拜官,一般为除去旧官就任新职。如: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废罢官。如: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举推举,推荐。如: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梁书·列传第三十》)  相似文献   

12.
周章,三国名将周瑜的曾祖父,东汉顺帝时历任豫州刺史、河内大守,有政声。范晔《后汉书》本传载:周章“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此言周章“举吏”,但所举为何科目,却用语含糊。检《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张璠《后汉纪》,言所举乃“孝廉”,可据以补范氏之疏。 又有可议者:汉时举吏,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明经、孝廉、有道、计偕、茂(秀)才四行等。但从前引范氏语来看,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举上计吏”。据汉制,每岁末,各郡国都要派郡吏上京送计簿,汇报郡国一年来的政事,曰“遣吏上计”(《续汉志·百官志》五)。范书则称为“举上计吏”(如  相似文献   

13.
陶潜“不为五斗米拆腰”的故事大家甚为熟悉。这个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沈约《宋书·陶潜传》,其后梁昭明太子萧统作《陶渊明传》,唐初宫修《晋书·陶潜传》及李延寿《南史·陶潜传》中都载此事。宋人韩子苍怀疑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学术界不同意这种怀疑,但对这个故事中言及的“五斗米”的理解却存有分歧。  相似文献   

14.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15.
刘勰与《梁书·刘勰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书·刘勰传》出自曾任梁代史官的姚察之手,应是评述刘勰及其著作的重要依据。从姚察仕宦和著书的经历与李延寿及其《南史·刘勰传》相比较,阐明姚书刘传具有不可代替的文本意义和史料价值。以此为立论点,对《文心雕龙》的思想倾向、刘勰的门第及其是否参与编纂《昭明文选》等问题,作出了与时下论者有所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李翱在穆宗朝初为考功员外郎兼史馆修撰,之后常年外放为地方官,历任郎州刺史、舒州刺史,后入朝为礼部郎中,终穆宗朝名宦不显。《旧唐书》把李翱于穆宗朝贬朗州之事提前了一年,误系于元和十五年,而《新唐书》之《李翱传》所载抗旱治郡之功当为李翱穆宗朝治舒时所为。  相似文献   

17.
<正> 萧统《文选》卷四十载有梁代任昉《奏弹刘整》一文,杨明照先生《梁书刘勰传笺注》以为此文所说的刘整是东莞刘穆之的曾孙,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同一世系。其实,任昉所弹之刘整与刘穆之的曾孙刘整不是同一个人。 据《宋书·刘穆之传》、《南齐书·刘祥传》,东莞刘穆之有中子刘式之,刘式之有子刘(岂攵),刘(岂攵)有子刘祥,刘祥有兄刘整。此刘整是刘穆之的曾孙,与刘勰同一世系.《南齐书  相似文献   

18.
《平妖传》为元明间人罗贯中所撰,原题《北宋三遂平妖传》,初为四卷二十回,又名为《新平妖传》后经明人冯梦龙增补,变为十八卷四十回,其本成书于明泰昌元年(1620)即罗贯中死后约220年。①1957年我国古典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一万册,1981年1月江西豫章书社印行的五万册,以及苏联1983年翻译出版的五万册《平妖传》大概都是据此排印的。《平妖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宋仁宗庆历七——八年(公元1047—1048)发生于贝州的王则起义。这在《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曹巩《隆平集》卷二十《妖寇传·工则传》、卷十九《王信传》、王(?)的《东都事略》卷六《仁宗纪》、卷六十七  相似文献   

19.
南朝梁七部小说的成书年代分别是 :《殷芸小说》成于天监十三至十四年间 (5 14— 5 15 ) ,《周氏冥通记》成于天监十五年 (5 16 )十一至十二月 ,《续齐谐记》成于天监元年至普通元年间 (5 0 2— 5 2 0 ) ,《迩说》成于天监十八年至普通五年间 (5 19— 5 2 4 ) ,《古今刀剑录》成于普通元年至大同二年间 (5 2 0— 5 36 ) ,《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承圣二年 (5 5 3) ,《研神记》成于普通元年至承圣二年间 (5 2 0— 5 5 3)。  相似文献   

20.
记载两汉时期乌桓和鲜卑的,主要有《后汉书》、《三国志》和裴注所引的王沈《魏书》等。这些书对于乌桓鲜卑的记载,无论起始年代还是记事范围都大致相同。但有人单单认为王沈《魏书》十分可信。如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中说:“王沈一门数人都通晓乌桓鲜卑情况,所以上述各条具有很大的可靠性,与一般闭门杜撰史志者不同”。内田吟风先生在《北亚史研究》中说:“因为王沈一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至深,所以王沈《魏书》中关于乌桓鲜卑的详细记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家族成员的见闻,应该是十分可信的”。考《晋书·王沈传》,王沈“少孤,养于从叔司徒[王]昶,事昶如父”。又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魏文帝时“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后“迁衮州刺史”。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候,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嘉平二年,他秦请“袭取”孙权,亲自出征且“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