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2.
《仰阿莎》是流传在贵州黔东南地区一部苗族古歌,21世纪初被改编为电视文学剧本,从苗族地区的民间传唱成为流向全国的文学剧本。改编者将祖先传承的具有独特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口传文学通过文学的手段进行改编、重组,不仅对本民族的生命意识进行热情的颂扬,同时通过对很多苗族文化“碎片”进行重新整合,重建自己的群族意识,并在现代社会构建起自己的族群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针对民族志“文本性”的挖掘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和明确,这种延续的趋势蔓延到文学“文本性”的同步解释和辅助民族志文本的愈加完善.本文从“文化意义系统”和“文学文本性”两个方面,展开民族志与文学之间的深层对话.结论是,两者之间是一种依附的双生关系.在两个单独的方向性研究过程中,客观性和主观性都会被挖掘出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苗族歌鼟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本文从苗族歌鼟的音乐文化、文学修辞艺术及歌鼟唱词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男性气概、男性主体的角度论述198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面向,能够看出“男子汉”文学及其话语如何表征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通过发掘文学文本中的社会文化要素的文化分析方法以及文学文本与其他社会文本、场域的互证分析,能够发现它们的表征机制以及时代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的支撑和运作。  相似文献   

6.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7.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文化生态研究,表达了文学研究者企图在宏大的文化视野下解释文学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需求。种族、时代、制度等因素都是研究文化生态与文学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重要视角。文化生态中的时代和制度程的两因素在傅璇琮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文学文本的艺术分析、文学活动“回到历史现场”以及在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有效走向世界时,都需要关注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9.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自2002年至今,我校语文组一直在探索实践一种教学法——“五文”教学法,并形成了初步的框架和理论。 “五文”,即文字、文本、文学、文化、文明,即感悟文字、阐释文本、鉴赏文学、滋养文化,传承文明。这五个方面有时是各自独立、逐层递进的,更多时候是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文本,对待文本我们着力使学生在四个方面受益:  相似文献   

11.
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是黔中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靠口头形式流传至今。根据所搜集整理的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文本,依据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可以划分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戏剧三种主要类型。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具有特异的审美趣味,蕴含隽永。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长期以来它一直受到批判和贬斥,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出现在文学史著作中。实际上,从文本看,鸳派小说在主题、倾向、叙事、结构、语言等方面和整个社会追求现代性文化语境发生了联系。同时,鸳派小说的现代性也与文本之外的一些因素有关,即文学赖以生存的、影响文学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文学的“生产”体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讨论了文学文本经典化的原则,对描述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辩析,并提出后现代文学文本经典化的条件。文章以《哈利·波特》等文学文本为例,进一步探讨后现代文学经典文本除了应具有“包容性”、“拆解性”、“通俗性”这几个互相关联的特征外,还应具有表达普遍适用价值观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舜歌《南风》,不仅真实记录了民风民情,也寄寓了自己从“风”中所体察到的民风民情。他的实践是一个最好的典范,确立了中国文学重在反映风俗民情的特点。孔子从这一特点出发提倡“观风”,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观风”传统。舜帝命乐官夔典乐,明确提出要用诗乐来“教胄子”,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观风”和“教化”是文学目的论,与目的论相联系文学方法论则是“美刺”,舜文化为这一传统树立了一个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批判性反思入手,探讨了汉民族诗学文化惯性对苗族的“歌”的消解,导致其在终极意义上的失落;比较了苗族的歌与汉族的诗的特性差异;描述了作为民族话语的苗族的歌的若干特征:它的集体性、规范性、内在创造机制,以及在语境意义上与苗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关系等;指出了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研究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9.
师生代际差异涉及传统学科与学生观念差异、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时代背景之间的差异,深刻影响着高校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选择。适当融入网络文化来辅助文本阐释,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文学形象和叙事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文本、文学形象进行媒介形态转换,使文学课程的课堂更加直观、生动。文学教育要回归“文学是人学”的初心,以文学联系当下生活,回应学生的人生追问,担负起学科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对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