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的本质     
关于记忆的本质机理,科学家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假设,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分子”的产生,当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内便会合成这种独一无二的信息物质,于是记忆便产生了。在诞生的初期,“信息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时间稍长它就会被体内的酶氧化分解,因此如果我们在刚产生记忆后短时间内不进行回忆,则记忆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再重复回忆这些信息时,就会使“信息分子”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及时地重复几次,“信息分子”就会很稳定地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海马体上,所记忆的内容也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2.
<正>记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记忆力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你习惯性地忘记某件事情,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持续下降,如果你尝试努力地记忆一些东西,每天都去努力,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有所提高。编码(信息的初步加工,形成表象特征)、存储(及时保存加工时或加工后的信息)和提取(回忆或应用存储的信息)三个基本过程在交互作用中形成和使用记忆。  相似文献   

3.
<正>一泓清水掉进一粒小小的石子,会泛起阵阵涟漪,一个铁钉被磁铁吸过后,会有弱弱的磁性,一张纸被折过后,会有一道浅浅的印痕。这些痕迹就如同孩子们在学习中的记忆。在人的生活活动中,记忆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人们没有记忆能力,那么,人们就得每一次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碰见过的事物,这样,人们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经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巩固的记忆,就不能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是学校教学  相似文献   

4.
家庭趣事     
孙情 《发明与创新》2009,(11):28-28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源泉。翻开记忆的相册,家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温馨。我们回忆着,也快乐着。  相似文献   

5.
人的记忆是个有趣的东西,有时越想要忘记的,越是忘不掉。如果是幸福也就罢了,如果是恐怖的回忆,那么则可能落下病。现在科学家正在想办法,通过药物抹去不愉快的记忆。虽然还未成功,但已经有好事者担心:大脑中的记忆能够和电脑硬盘中的文件一样,随意删除吗?抹不去的痛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罗杰·皮特曼不久前曾就美国人对9·11事件的记忆作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首先要求受测试的人收拢纷乱的思维,入定,然后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灾祸。许多人发现,记忆是如此清晰,灾祸发生那天的每一个细节都像刀刻在头脑中一样,即使日月如梭,记忆的伤疤触之仍会…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     
正为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理智上明明知道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是第一次遇到,但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的"提取记忆"出错有关。"提取记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回忆",比如我们考试答题时,脑子里回想书本上的内容就是一个提取记忆的过程。当你认为你见过某物、某人时,其实就是你提取的记忆与现在面对的某物、某人匹配。大多数时,我们提取的记忆是正确  相似文献   

7.
鲁北 《知识窗》2008,(7):40-41
每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萌生过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  相似文献   

8.
回家     
<正>一天我和爸妈一起回家看望奶奶。"奶奶,我们回来啦!"车子刚停在院子里,我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奔向早已守在大门口的奶奶。奶奶见了我们,顿时眉开眼笑,也不说什么,只是走向前来握住我的手。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那么干,那么瘦,和我那白白嫩嫩的小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记忆中,奶奶的手无比温暖和柔软,那双手曾抱过我、抚摸过我、喂养过我!  相似文献   

9.
剪接一生记忆罗宾·威廉姆斯上次跟菜鸟导演合作《一小时快相》尝到甜头,于是又找了个菜鸟拍科幻片。这次的主题是罗宾·威廉姆斯的公司给客户脑中植入芯片,记录其一生经历的影像,然后在客户死后重新剪辑,到葬礼上播放。记忆重现,如果这一天真的会来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因为时常觉得脑子不好使,很多美好的记忆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湮灭了。如果真能重温昔日的美好,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事实上,很多事情是不是因为记忆而变美好了呢?这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回忆并不是事实,回忆只是为今天而服务。影片对除了上帝以外谁有权力诠释谁的命运、当人知道自己一生都被拍下的时候行为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进行了思考。想想  相似文献   

10.
正网上关于鱼的记忆有一段特别"感人"的话: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如果把"鱼的记忆有7秒"当成一个科学结论,那么疑问就来了:记忆能力可以被精确到秒吗?如果鱼的平均记忆有7秒,那么一些笨鱼的记忆岂不是只有两三秒?当这些笨鱼咬了一口食物以后,岂不是瞬间忘记嘴里含着的东西是什么?记忆力至少有3个月众多关于鱼类记忆的研究都表明,鱼的记忆远不止7秒。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金鱼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大脑中竟然会有一些假记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假记忆?人有多少记忆是假的?假记忆会让嫌疑人承认没犯过的谋杀罪吗?让我们一一来揭开谜底。想象一下,警察突然来到你面前,告知你:当你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曾犯过一次罪。现在,你被逮捕了。警察要求你将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一遍。但是你否认这件事情,不是因为你不诚实,而是你想不起来在你的人生中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但是,负责调查的警察却拿出厚厚一叠证明文件,这些文件包括了他人的证词,甚至还有你父母  相似文献   

12.
<正>在许多传统观点看来,儿童的回忆总是不那么靠谱,因为他们似乎总是会"记得"和笃定一些实际上从未发生过的事。然而,大量研究也表明,实际上成年人也会产生许多"不靠谱"的虚假记忆,而且数量和频率一点儿都不比儿童少。经验导致的错误回忆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记忆的测试——给被测者提供一系列相关联的词,比如"眼泪、伤心、潮湿"。很明显,在这组词中,它们都与"哭泣"的主题相连。但是,在给出的关联词中并  相似文献   

13.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爸妈调侃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但是自己却毫无印象,难以相信自己当年曾做过那样的傻事。为什么关于婴幼儿时期的事情我们一点都记不起来?如果你问别人关于人生的最早记忆是什么时候,很少有人会回答是在牙牙学语或蹒跚学步的时候,而几乎所有人的记忆都是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时期开始的。科学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对自身真实的记忆都始于3~4岁,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童年遗忘症"。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失忆"呢?  相似文献   

14.
回忆未来     
没有谁不曾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有人认为,展望未来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然而科学家却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展望未来与回忆过去时大脑的活动极为相似。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并非是无源之水,或许"回忆未来"这一表述比展望未来更加准确。最近,一个科研小组在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大脑活动时发现,当他们要求大学生回忆过去的事件,或者想象自己在将来体验这一事件时,大脑中相似  相似文献   

15.
正1、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每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时,大脑都会通过整合多种信息对记忆重新进行加工——有可能是你当下的情绪、活动、身处的环境、吃的食物等等。2、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学者发现,当人们试图回想一件事时,也会对记忆造成伤害。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为志愿者提供了一集电视连续剧,剧中有一段描述犯罪分子用针做武器实施恐怖袭击的剧情。而后,一部分志愿者被要求在心中回忆恐怖袭击的武器,另一部分志愿者则什么都不需要做。  相似文献   

16.
独行川西北     
这次出行和此前的很多次一样.有那么多新鲜的值得回忆的东西。就像三毛写的: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正>说起过往的人生记忆,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谈资。"记忆"是一个看似很近却又很神秘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拥有宝贵而独特的回忆,但关于记忆的许多奥秘,却一直是困扰记忆学界的谜团。比如,人类是如何形成记忆的,记忆是如何保存的,为什么我们会忘记某些记忆等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理过程,要想说清却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在某个场景中,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环境……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但是,我们怎么会对未经历的未来产生回忆呢?  相似文献   

19.
<正>你是否也曾被美国经典电影《记忆碎片》中精彩悬疑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遭受歹徒袭击的男主角死里逃生后却因为脑部受到重创而患上了一种名为"短期记忆丧失症"的奇怪病症。从此,男主只能记住10分钟以内发生的事情,而只有10分钟记忆的他却要克服种种困难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如果我们的男主角能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的帮助,那么记起遗忘的事情将不再只是幻想。今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  相似文献   

20.
正深秋时分,我们夜晚出门散步时,经常能听到从枯草中传出幽幽的虫鸣声,给本已经安静的秋夜增添了一份清冷。仿佛是一场已经落幕的演奏会,观众早已纷纷离去,但"演奏者"依然坚持在台上弹奏着夜曲。这位"演奏者"正是蟋蟀,它可能是陪伴我们度过秋天最久的昆虫伙伴了。从9月初开始一直到11月初,我们都能听到它孤独的演奏。有时,伴着蟋蟀的幽幽鸣声入睡,也是秋天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