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卢鑫 《东南传播》2012,(12):112-114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媒体的发展已经从精英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时代过渡到了个人媒体时代,"人人成为记者"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公民记者也蜂拥而出,他们借助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利用微博操作的便捷性和微博传播速度的裂变性等优势,为普通公民提供意见,引导舆论,促进了公民话语权的表达,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方式。深入探讨微博语境下公民记者的产生、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李剑桥 《今传媒》2013,(1):98-100
如今,微博已然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这种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的生产传播方式,促使专业媒体记者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记者微博为记者提供了另一个传播的渠道和表达的空间,记者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媒介中,其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使得记者微博具有了进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报纸记者使用微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微博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微博的媒介属性和传播特征迥异于其他媒介。从媒介属性上看,它具有个体性、公共性、扁平性、融和性、自净性等特点;从传播过程来看,则具有裂变式渗透、竞争式滚动、参与式接力、立体式建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微博越来越火,有人说微博是"网络民主",也有人说微博是网络大字报。微博究竟是什么?怎样认识微博?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媒体舆论平台和舆论媒介?微博实际上是传播意识形态微博作为一个舆论媒介,带有一种什么性质?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说话,远的、近的  相似文献   

5.
项仲平  唐朱勇 《当代传播》2012,(3):87-88,105
微博的发展给公共生活带来新局面,在信息传播领域创造了微博热,特别是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用户参与到微博交流中,给信息传播、观点评价、议题设置等带来强大影响。然而在热潮背后,应冷静认识到实名微博尤其是名人微博经过信息的二次和多次转发后会产生信息聚焦和信息裂变,这种信息的裂变传播已远远超越了社交媒介和自媒体的属性,演变成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和功能。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实名微博存在的属性之惑、功能之惑、权责之惑等问题,并从政府、网络运营商、微博用户等层面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英 《传媒观察》2011,(8):40-41
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Twitter微博网站就拥有1亿多用户,国内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突破千万。众多企业因微博庞大的用户数目,开始关注微博独特的媒介商机。微博平台独特的媒介优势1、微博具有多级传播的属性。微博始于人际传播形成的微博话题,通过网友之间的不断分享,  相似文献   

7.
2014年被称为媒介融合元年,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后,伴随着移动终端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已经悄悄改变着每个传媒人的报道思路,传媒的微博微信营销蔚然成风。而作为带有神秘色彩的军队来说,官方微博"@军报记者"和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的出现与成功运营也体现了媒介公众号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兰刚 《今传媒》2012,(2):90-91
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形式,其信源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介。本文在对其信源特征和虚假信源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网络语境下微博的信源特质和信源利用多个角度的分析,提出了以记者为主体的微博信源发布机制和微博信源新传播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承已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佛教文化又将怎样传播?对此延参法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其不仅是微博红人,而且利用微博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其微博的内容类型化明显、特点鲜明,通过频繁的信息发布、鲜明的个人媒介形象的塑造、佛理世俗转化,使其微博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在新媒体时代下弘扬佛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公众的媒介接触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移向转变的框架内,网络媒介内部受众行为由传统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等信息内容获取向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的创造与分享转向;在社会化媒体内部,亦发生由最初网络邮件、博客等媒体向社交媒体、微博等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性媒体的结构性转移.从中可发现两条演变主线:个人逐渐掌控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与能力,分享与关联而创新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属性.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作为在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问题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做法,在当今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涌现的时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从媒介属性、价值观输出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利用微博对华公共外交的技巧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子晗 《新闻世界》2014,(6):237-238
近年来,媒体官方微博数量不断增加,媒体从业者的私人微博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记者不仅在现实世界,也在微博世界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据《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显示,微博世界中,党报以《人民日报》为核心,而《南方周末》则在五大市场化报纸中排名第四位。以上两家媒体记者在私人微博的议题选择中,既体现出职业属性、对同期热点的关注等相似点,也折射出记者所属媒体的不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微博中负面信息泛滥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其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积极意义上看,微博信息具有减压阀作用,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惩戒效果。但是,微博中过多的负面信息却会降低社会公信力,造成网友对社会环境的不信任,甚至通过其示范作用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微博中大量出现的负面信息与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有关,同时,微博自媒体的媒介属性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主管部门、媒体和网民协同合作,建立微博自律和自净机制,实现信息监管与民意表达的平衡,是一个亟待破题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公众的媒介接触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移向转变的框架内,网络媒介内部受众行为由传统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等信息内容获取向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的创造与分享转向;在社会化媒体内部,亦发生由最初网络邮件、博客等媒体向社交媒体、微博等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性媒体的结构性转移。从中可发现两条演变主线:个人逐渐掌控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与能力,分享与关联而创新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属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11):54-58
"惯习"(Habitus)和"场域"(Fields)这两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先驱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利用文化分析理论对微博文化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进行探析,力图揭示微博如何将特定社会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内化于社会成员的心智结构内,体现出具有微博文化特色的思维、知觉和行动。通过剖析微博媒介特性背后的文化图景,找寻微博媒介属性呈现的文化因素,以期为新媒体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视野。  相似文献   

17.
记录个人心情状态及生活感受等,以传者自身为受者的独白式微博书写是演变中的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形式之一,具有自我传播的反身性、对话性、内省性,但又呈现出反身性的延伸、对话性的中介和内省性的外化等与传统自我传播形式不同的独特属性。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对人类个体-社会的重构,可能促使精神意识空间与物质实在空间形成更大的张力,并进一步推动保罗.莱文森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精神意识偏向。  相似文献   

18.
刘祎  朱颖 《新闻记者》2011,(12):30-34
公共外交作为"在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问题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做法,在当今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涌现的时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从媒介属性、价值观输出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利用微博对华公共外交的技巧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晓嵘 《新闻世界》2013,(7):127-128
【摘要】近年来,微博的成长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愈加明显,预计微博在未来两三年内仍然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种机遇就是传统媒体与微博进行互动与互补,就是媒介融合之中的互惠双赢。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获取与发布新闻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微博这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者和受众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传播者和受者逐步走向统一,记者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发布者,这也给现在新闻生产方式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已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具有的信息传播优势使得报纸通过加强对微博的运用来发展壮大自己。当下报纸运用微博的方式主要有采用微博信源、开设微博言论专栏、开设官方微博和记者编辑开设个人微博等。同时报纸对微博的运用应加强对微博信源的核实,注意对微博信源进行深度加工,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