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之“落英”一词,在初中语文课本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都释为“落花”。这于训诂、文意均合,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在去年的《中学语文》第十期上却有同志撰文提出异议,说“落”应作“始”、“初开”讲,  相似文献   

2.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中“敏而好学”的“敏”字,课本没有作注,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则翻译成“聪敏”。我又查阅了在此之前的几本初一语文课本,均把“敏”字注释为“敏捷”。我认为这类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3点:一、课本注释“岐路”: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  相似文献   

5.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6.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年第11期所载周建成先生的大作《“落箨”岂能作“落择”》认为,《青年知识报》署名文章《落榜不落志》一文的作者“不明‘落箨’是怎么回事”,“不加细辨”,“报纸的编者也没有发现毛病”,“此错便最终铸成”。对此,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 182~ 183页 :《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一目下 ,有两幅图片。其中 ,在“大顺通宝”图片下注 :“大西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文字解释 ,使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其一 ,认为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使用过的 ,但却是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其二 ,干脆认为课本注解错了 ,应改为“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因为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 2 5 9页上明明写着 :“结合讲解 ,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和《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实际上 ,这里的“大顺”当然是年号…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通讯》一九八五年第九期刊载《“落英”质疑》一文,认为《桃花源记》中的“落英”不应解释为“落花”,而应解释为“初生的嫩的花瓣”或“花儿乍放”。读后觉有所启发,但论据不足,立论尚难以成立。“落”字有二解,一是“陨落”,二是“开始”。“落英”始见于《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落”字究属何解,历来是众  相似文献   

11.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狱中诗》“故人生死各千秋”的“千秋”两字,课本、教学参考书和《革命烈士诗抄》,均解释为“不朽”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长烟一空”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对这句话的注释,历来颇有分歧。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沈啸寰对此说持有导议,他认为是“万缕炊烟,长长地布满了天空。”(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对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一些意见》)。于在春在《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则认为应是“那一派烟雾完全消散了。”以上三种说法,熟是熟非?  相似文献   

15.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16.
“纳比笼中”一语见高中语文课本《促织》一文,课本的编注者将句中的“比”与“笼”二词断在一起,理解为偏正词组,并释为“比试的笼子”。笔者认为此属错断错释,理由如下: 首先,句中“比”字使用的本义,即紧靠、密列之义。《说文解字》:“比,密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18.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9.
《古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崩殂”的注释称:旧称皇帝死为“崩”或“殂”。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语》课本(试用本)对“崩殂”的注释也采用此说。笔认为此注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