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刻书广告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书坊刻书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为了吸引读者,获取经济利益,书商常常在书籍上划登刻书广告。这些广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反映了明代书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是中国版刻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自古庞杂而繁盛。到了明代,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更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表现方式与当时苏州地方的社会经济环境、天灾人祸、风土民情、社会各阶层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生态的组成部分,作为吴文化的一种文化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它对明代苏州地区的社会风气不仅产生了某些有利影响,也附带着某些不良影响。明代苏州民间信仰影响正邪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明代苏州盛氏是享誉一方的儒医世家,在业医和业儒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医家辈出、儒为根本,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苏州盛氏家族进行初步研究,可以看出盛氏家族在子孙教育和择业时秉承因材施教基础上业儒优先的原则,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使明代苏州盛氏家族医、儒相兼并传,成为儒医世家。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娱乐传播成为建阳书坊本戏曲与小说承载的主要功能,也是建阳书坊刻书的一种目标指向。建本小说为人们构建了娱乐化的历史英雄的"神奇"世界、神魔公案的"神异"世界和图说故事的"图话"世界。而基本功能为娱乐的众多的戏曲包括名目与名坊,推动了明代娱乐市场的形成。"建本"戏曲与小说的娱乐传播对当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检测运用和完善以及正确引领市场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滇东北地区为土司统治区,土司桀骜难治,给明统治者制造了不少的事端,为了达到统治目的,统治者在滇东北地区推行儒学教育,在土司区设立儒学教育机构,要求土司子弟必须入国子监学习方可承袭,教化土司区的各族人民,培养了大批人才,加强了统治者对土司区统治,形成了滇东北土司区色彩斑斓、多元一统的民族文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而这一现象在江浙尤盛,其中民间印刷业的繁荣就是一个方面的印证.明代的刻本沿袭宋元印刷业之制,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三类.其中属于民间印刷业的有家刻本与坊刻本.明代的民间印刷业相对集中于江浙一带,这与其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优势是分不开的.这里汇集了许多刻工娴熟的匠人,具备一流的印刷技术,为行业兴盛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业访谈法、对比法,拟从印刷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形成两方面对明中后期民间印刷业兴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尹直《謇斋琐缀录》是明代颇有影响的一部琐闻、轶事类文言小说集,集中作品叙事质朴自然,文辞切直雅洁,存留了众多明中前期内阁掌故与朝廷重臣的奇闻轶事,反映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和权贵阶层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谄媚趋附,揭露了官场腐败、科举舞弊、士风堕落等社会问题,研讨了明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提出了一些卓有见解的政论史论,是明代中前期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8.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9.
明代"妇妒"之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妻妾们在权势、金钱、才貌、子嗣等方面的斗争可以见出。婚姻爱情的排他性、女性知识的增长和才能的提高、社会思潮的进步及书坊刻书的发达等因素对"妇妒"之风盛行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宫风气盛行.本文全面探讨了明代社会自宫风气的发展情况、国家的禁止措施、形成原因及其影响.明代社会的自宫风气是多种因素互动的产物,不仅与明代统治者对宦官高度信任依赖的政治因素分不开,还与明代的经济、社会思潮等因素有关.反过来,自宫风气又深远地影响了国家社会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1.
明人吴宽"《易》则吾苏而已"一语,道出了明代苏州科举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以此为线索,通过对文献的勾稽,可以得到三个认识:一是苏州地区士子习经特征,大致经历了明初的五经并行至成、弘之际的《易》经独大,再至明后期各经竞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在此过程中,吴县、长洲、昆山等地区《易》经科举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三是对苏州《易》经谱系形成与变化的考察,可见由武转文、由低地向高乡发展的两个影响地方科举发展的重要背景。由此进一步引申,可知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苏州科举的发展,既受地方治经传统的影响,也随地方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科举制度的开放性,能够使不同时期崛起的地方群体加入其中,产生出新的科举文化与谱系。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底,吴老师专程前往苏州博物馆观看文徵(zhēng)明书画艺术特展。苏州古称"吴",明代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是当时全国的书画艺术重镇,因此有"天下书画归吾吴"之说,这个"吴"可不是吴老师的姓,而是代指苏州地区。以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寅等书画大家为  相似文献   

13.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影响深远。它根植于苏州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源于以“吴趣”为对象的绘画创作实践,依托苏州长久以来形成的尚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在明代的专制高压政治和中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有明一代,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尤其在书画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也促成了浓郁的书画收藏之风。民间的私家收藏,无论从数量、品种还是从质量上说,苏州地区都堪称海内之冠,而且形成了收藏家群体,共同赏鉴,互通有无。明代苏州书画市场的日益发展和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书画消费市场层次的多样性。其消费的群体大致分为两大类:“鉴赏家”、“好事者”和其他身份的消费者;从其消费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收藏鉴赏、附庸风雅、装饰房屋、艺术投资以及斗富等。明代苏州消费群体的形成与苏州繁荣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在形成过程中及其收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消费心态、审美要求以及处事观念无不打上商业社会特有的烙印。这种消费群体的多样性正是明代苏州地区书画市场日益活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苏州是我国有名的琢玉产地之一,据宋代范成大所修《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名艺人了。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盛赞过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细灵巧名闻全国,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艺人陆子刚称”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中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之句。另有艺人刘念,善琢品玉,仿古之作,竞可乱真。  相似文献   

16.
欧磊 《天中学刊》2007,22(1):89-91
明代初年,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对在京文官的致仕做出了较为完善而合理的规定。在京文官致仕后,朝廷给予他们及其子孙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待。明初致仕制度的良性运转,对明代中后期的致仕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浙江坊刻本的脉络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自古书坊林立,坊刻业欣荣昌盛。浙江的坊刻业肇始于唐代,鼎盛于南宋,在明清时期有长足的发展。经过历史沉淀,坊刻浙本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为归旨,大胆革新,勇于探索的发展格局。在编排上运用图文互重的模式,在刊刻上运用套印技术,使坊刻浙本成为浙江刻书史,乃至中国出版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说自身发展、书坊与明代刻书业、明代统治者政策与小说之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明代小说史上荒芜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明代小说发展的影响,合理解释明代通俗小说自成书至刊行间隔百余年的奇特现象。并从这个方面入手,重新分析前辈学者所提以水浒叶子戏论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的情况,进一步探讨《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军事一直受到历朝统治者的重视,明朝也不例外。明代开国以后,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又实行世袭军户制度以保证军源的充足。然而这一切并未使得明朝军士逃亡现象有所减弱,军士逃亡一直贯穿明朝始终。本文拟就明代军士逃亡的现象,原因以及军士逃亡去向,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其统治,制定了一套拥有多种激励手段的激励机制,如功褒过贬;物质与精神激励。正是这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加之明统治者对激励机制的不断改革,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