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满神秘的无穷宇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无处不蕴含着丰富的数理化知识,同时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2004年许多中考题目将数理化知识与古诗词合璧,实现了文理的联姻,让学生在人文熏陶的同时,挖掘出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培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知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俗语被许多人广泛传诵和接受。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上学念书就是为了学好数理化知识,好像只要背下了数理化教材,就可以成为一个昂首挺胸的文化英雄。 可是我们的教育全称是"文化教育",主要目的无疑应该是学习文化。知识固然是文化,但不是文化的全  相似文献   

3.
我校于1999年招收了首批高职班,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如何把握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包括目的、过程等,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一、教学目标的定位明确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培养是提高其各种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学目标的首要选择。《大学语文》的教学并不像数理化那样只是一个以训练为主的知识、工具、能力的培养过程,它还是一个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关系着学生心灵塑造的教育性学科,肩负着传递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人文素质的培养所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的全面…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等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受过教育,却没有教养;懂学理,却缺乏全面的知识;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懂得数理化,而不懂得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文危机.  相似文献   

5.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人类优秀文化并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作为初中语文教育,其使命价值体现于未来。教育初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对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早时代的需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缺失、培养方式单一、知识内容落后等方面.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快餐化、学校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育重视不够,以及家庭文化教育不足等.为培育英语专业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学校应该增加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素质教育公选课程,积极组织校园人文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校是一所普通职业学校,由于学生偏向学好数理化,而忽略体育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在抓好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步推进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边晓刚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16-118
美术教育学科是一门综合的人文性学科,当代文化呈现极端多元化。美术教育应该和当代文化相结合,必需对新的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美术教育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会文化课程,在美术教育中切入社会科学、当代文学等知识,让学生和当代文化进行交流,使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更科学系统地了解当代文化,实现美术实践与当代文化的互动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修养。  相似文献   

9.
正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艺术、哲学、史学、伦理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等特别是历史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收、受人类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益于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0.
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心理、身体等的内在品质和内在因素。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而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知识素质是基础,身体心理素质是关键,人文素质是核心。因此,开展人文价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即通过学习人文科学和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正确态度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网络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正在创造着一种新的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通过网络传递,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它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网络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影响1.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知识密集。天文、地理、人文等无所不包,进入网络就像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个特点是新颖。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社会新闻,尽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三个特点是趣味性。网民可以和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聊天,…  相似文献   

12.
王伟君 《文教资料》2010,(5):159-162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从创造性地使用与处理教材、充实学生的知识信息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策略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正确理解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静 《天中学刊》2012,27(2):131-132
人文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来说,既要使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还要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完善其道德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杨旭明 《高教研究》2005,21(2):22-25
人文素质相对于专业素质而言,专业素质便是指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就是指人的气质、品格的修养,即是以人类优秀的、经典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受教育者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一个重要教育环节,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结构,学会做人处事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应当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1]我们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即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价值判断。现在人文教育的缺失,制约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带刺的玫瑰     
现在的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已是个毋庸争辩的事实。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一次到国外访问,就有华人教授跟他谈大陆教育的缺陷:“留学生ABC(外语)很好,就是不知道长江黄河;XYZ(数理化)很好,就是不了解《史记》、《左传》”。大学尚且如此.中学的现状就更令人担忧。学生忽视的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和地理为主要内容,并揉合了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中学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传统应试教育条件下 ,人们崇尚“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 ,独重理工技术和知识 ,偏废人文科学 ,致使许多中学生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漠视和无知 ,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出现了“只有技术 ,没有文化”的片面和偏狭 ,进而造成了目前中学人文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匮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探讨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拟作如下探析。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人类的灵魂是文化 ,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品格和价值趣味对人的主体生命…  相似文献   

19.
尹琦玲 《考试周刊》2014,(20):135-135
作为一门初中阶段基础性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习得与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性分析,针对如何以该课程为依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对于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与学生教育工作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工科学生人文社会素质的内涵与培养途径加强工科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质应包括必要的人文知识、较好的文化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常识等几个方面。进入高校后,学校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