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公司法》第5条第1款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既非法律规则,亦非宣示性条款,而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适用必须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具体法律规范,从《公司法》到其他法律做体系性解释,只有在法律没有具体规范或者具体规范与法律原则相冲突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解释将公司社会责任原则具体化为适用个案的裁判规范迳行适用。  相似文献   

2.
在涉外法律选择适用中,一般认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适用于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法律关系。我国法律对涉外侵权案件能否适用没有作出规定。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运用到侵权案件中,意味着当事人之间可以自主的选择解决彼此之间的争议,有利于纠纷的顺利解决。为促进我国的对外民商事交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上设立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可在涉外侵权法律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3.
在司法实践中,价值判断贯穿于实质法律推理的全过程。价值判断在实质法律推理中的适用主要是在法律有漏洞、法律规范互相抵触或矛盾、某一法律规范适用某一具体案件明显有失公正的情形之下。实质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有立法精神、法律原则、公共政策、正义标准、道德信念等。同时,价值判断在实质法律推理中的运用步骤具有着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现代冲突法理论对国际体育仲裁院的实体法律适用规则进行分析,旨在对国际体育仲裁院实体法律适用规则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研究表明:国际体育仲裁院为普通仲裁程序和上诉仲裁设置了不同的实体法律适用规则,均接受了意思自治原则,并且排斥了利用冲突规则选法的途径,而是直接选择适用相关实体法,国际体育仲裁院实体法律适用规则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赋予仲裁庭较大自由裁量权、最密切联系原则缺失等不足。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灵活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进行法律选择是当今法律选择方法的发展趋势,国际体育仲裁院实体法律适用规则应该注重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强调法律适用的结果,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兼顾商事性和体育专业性。国际体育仲裁院应该将最密切联系原则纳入其实体法律选择规范中,限制仲裁庭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5.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法律原则。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轨时期,诚信原则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这一原则所载有法律品质及其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文在介绍它的含义及其法律化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隐涵的各种法律品质及在实践中应体现的法律机能,旨在使人们充分认识并践行这一原则,以求最大化地实现这一原则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法律原则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法律原则是各体育法律制度的原理和准则。体育法律原则没有明示,需要总结和提炼,体育法律原则分基本原则和部门原则。基本原则有增进身心健康、公平竞争、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科研等部门也都有其特有原则。  相似文献   

7.
奥斯丁等早期分析法学家认为,法律实际是主权者的命令,但却因此面临着"强暴者困境"而无法圆融学说体系。哈特则将法律要素构成作了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区分,通过"承认规则"的运作化解了"强暴者困境"的难题。德沃金则认为法律原则无法由"承认规则"导出,进而发展出了涵盖法律原则的三要素学说。  相似文献   

8.
法律翻译应当遵循公正性、准确性、精练性、规范性和合适性等原则。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有:专业词汇与规范句式结构使用不当;由于法律制度差异翻译中所产生的法律用语不对应;长句翻译晦涩难懂;对源发语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翻译失真;译文的文体使用不当。应当正确把握字、词、句的含义,力求翻译的准确性,切勿望文生义;适当发挥译者创造性;运用规范性原则进行翻译,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采用对等原则进行翻译,做到严守语义、语体和功能的对等原则;力求译文贴切。  相似文献   

9.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依据的法律保留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制定校规管理学生,应该受法律保留原则的约束。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立法对法律保留原则涉及很少。高校因违反法律保留原则进行学生管理而频频被诉,对现行相关的法律进行完善,在现阶段是最为可行和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实社会与法律现象的复杂性,法律推理涉及相当复杂的技术性问题,从一般事实命题到法律事实判断,既需要提炼一般规则,又需要建立针对性规则和分类范畴,以适应各种个案事实。此间,法律规范适用与法律事实确认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律推理关乎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对法的正当性拷问以及对于法律逻辑自足假设的反思,昭示着法律活动不再限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实践理性具有填补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方法带来的现实不足,体现了事实、规范、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的群合。  相似文献   

11.
语言词汇反映社会现实,因此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新词不断被创造,用于表达新的事物和关系,旧词的词义也不断发生变化或承载新的意义。同时,由于受法律背景、语言和文化的"束缚",法律术语标准化过程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术语的发展变化过程及为实现法律术语的标准化欧盟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使用实现了普通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法律隐喻,其在法律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内省法,揭示出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法学专业实习。针对我国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存在的对实习重视不够、实习基地不规范、实习时间与方式不合理、实习的监管制度不利等问题,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视角下法学专业实习必须从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确立科学的实习方式与时间、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过程监管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是我国落实依法治国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大学生身为社会高知群体,培养其法律意识,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本文以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时代意义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产物,其归宿是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套规则,因此,法律评价的最终指标,是现行的法律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能否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一套可行的规则.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既存在于整个法律体系(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该法律体系是否能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提供一套完整、正当、可行的规则),也存在于某一部规范性文件和某一个条文.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又制约其培养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在明晰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实践的教学观念,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路径,实现重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就青年学生的法律信仰及法律素养的培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当前法学高等教育存在培养方案模糊,教育模式僵化、单一,考核方式陈旧、狭隘的病灶。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创新法学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准确契合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科学设计教学模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手段,培养卓越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协同育人背景下法学实验平台作为承担法学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场所,如何更好地将法学实验平台打造成运行高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切实为培养卓越法治人才服务,值得认真思考和关注。本文围绕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从法学实验平台管理系统设计应用的需求分析、设计思路、设计原则、B/S框架结构设计原理和方向以及关联数据库技术中功能模块设计等内容展开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体育法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法律多元的角度看,既有国家外的法律多元,包括国际体育组织;又有国家内部法律的多元性,包括大陆法、香港法和澳门法三个不同的法域以及非国家法(体育行业规则)等。法律多元带来了法律冲突,解决法律冲突问题,应该坚持国家法律至上原则,同时确立法律多元精神,在此前提下,不断进行法制创新,以达到体育多元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