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目前耶律楚材诗歌研究的欠缺,从楚材的历史定位入手,进而全面考察其诗学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终揭示其诗歌的特质所在。耶律楚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着特殊经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倡形式与内容并重,不拘门限、多元继承。诗歌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以及民族观和战争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自然灵活的诗歌语言,高洁素朴的意象群落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耶律楚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糅合状态,反映在诗歌里,就表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交融的独特性质。其诗歌的特点对元代文坛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来观照<陌上桑>,很容易发现创作者对故事母题的改造颇有艺术功力情节改造显出诗歌主题的丰富内涵;人物身份的模糊化处理使其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形象而成为一个审美形象,这是自觉的独创意识与不自觉的审美意识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词与英十四行诗是中英诗库中的两块瑰宝.两者有着很多相同和相似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找出不同语言诗歌的共性,并对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鉴赏不同文字的诗歌,促进诗歌艺术的研究、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现代白话新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之所以受人瞩目,语言华美有度、诗情空灵、想象奇特、气质柔美自不必说,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诗歌在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理论倡导与约束下,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内容上形成了以颂歌和战歌为特色的当代形态,形式上,继承古典诗歌的整饬性和音乐性的艺术传统,学习民间民歌的叙事化方式,语言上追求大众化、口语化。最终形成十七年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从民间的采茶小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国粹,其主要艺术特色的"俗",则充分展示了黄梅戏的娱乐休闲与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本文通过阐述黄梅戏艺术生长元素"俗",并联系实例,进一步分析了俗的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等艺术特点,同时对黄梅戏艺术的内容形式、情节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有十分明显的节奏特点,无论是缓慢的还是欢快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他都能将其组合成特殊的语言顺序,让我们充分感受独特的节奏魅力。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节奏特点,主要原因,第一,李白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将其与诗歌节奏完美结合;第二,李白具有非常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诗歌节奏;第三,李白对音乐舞蹈十分擅长,这对节奏的把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李白有着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浪漫情怀和强烈的主观意志,因此其诗歌的节奏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主要介绍李白诗歌节奏的特点,以更加了解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是中西两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两位诗人的田园诗作如同一座艺术桥梁沟通了中西田园诗歌艺术之流.本文试从"浪漫主义风格"、"语言特色"两个方面探讨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同之处.并试从"思想内涵"、"美学境界"两个方面分析两位诗人田园诗歌艺术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徐玉诺的散文进行分类,就内容和语言两个方匠展开论述。在内容上,徐玉诺散文反映悲伤困苦的思想主题;徐玉诺散文的语言,文字质朴,通俗流畅,多用方言俚语。徐玉诺散文创作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与他诗歌和小说整个文学创作风格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