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对斯塔尔夫人女性浪漫主义的赞赏,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中,用了近半篇幅评论推介这位“卢梭女弟子”的爱情经历、文艺探索和生存反抗.倾力将其塑造为反抗一切权威、追求诗意栖居的女性主义先锋和浪漫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2.
《包法利夫人》成为一部文学经典是一个线性的时间过程,是其内外共同作用的效果。在电影《包法利夫人》中不仅塑造了艾玛这位不朽的经典人物,而且还对现代小说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包法利夫人》描述了艾玛一生坚持对浪漫爱情生活的追求,但是最后却因债务缠身,而服毒自尽。本文将会根据《包法利夫人》的写作背景来对艾玛形象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包法利夫人》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法,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本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群体"熊孩子"的产生,作者意识到一个母亲角色的正确诠释,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于是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和《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从三个角度展开女大学生如何诠释未来角色"母亲"的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世界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分析,从幻想与现实的冲撞、对幻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幻想的破灭三个阶段,剖析了爱玛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画作,是作者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包法利夫人》中存在诸多内涵丰富的画作,它们分别指涉四种隐喻——体现人物成长环境与性格特征、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包含对母女和家庭关系的隐喻、象征着人对欲望的迷失.作为一种物品,隐喻之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消费符号,它指涉19世纪法国的消费文化、时尚文化,体现了当时的女...  相似文献   

7.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与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现实中,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精神上,自然之爱独具魅力,虽死犹荣,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暗箱经验的反转揭示思辨哲学、国民经济学中封闭而直观的视觉认知构型对世界可见性的遮蔽,构成马克思经观察者状况辨识时代文艺的隐在逻辑:一方面,马克思以思辨哲学之暗箱经验类同的无身观察审视浪漫主义的视觉认知构型困境,其文本中反讽虽与浪漫主义反讽具有批判对象的一致性,但实质对后者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马克思肯定现实主义以具身观察及其深度追求而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契合,二者均出离了以暗箱经验为基础的视觉认知构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原真关系的感受和把握。马克思以观察者状况对时代文艺的辨识表明,文艺问题的现实化是其美学观念革命的核心,以外在世界实际改变实现对暗箱观察谬误的破解,则是其文艺观超越西方传统文艺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小说首次使用黑人小女孩做故事的主角,关注黑人小女孩在种族歧视下的“忧伤”和迷失,是美国黑人题材小说的一个新突破.从种族歧视下的亲情错位、文化殖民中的爱情之殇、“双重意识”下爱的变异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解构,分析了种族歧视的内在化所导致的爱的缺失和变...  相似文献   

10.
"兴"是中国文论中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滥殇于上古时期《诗经》"六义",在明清王夫之达到集大成。"兴"是贯穿王夫之文论始终的,我们纵观王夫之的文学活动,发现"兴"无论是在创作论、接受论和文学功用论都有明确的阐发,它在王夫之这里不仅具有方法论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本体论意义。本文试从创作之"兴"、"兴"之接受、功用之"兴"3个方面加以阐释,以彰显王夫之对兴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