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2.
“适切性”是教学的根本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展开“适切性教学”就是要在教与学之间找寻平衡,努力让教学建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对教材、学生以及学习方式等进行理性考量.努力在“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找寻平衡.  相似文献   

3.
陈志鸿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22-123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背教材的现象。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材奉为“圣经”,并以此来“规范”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割断了教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实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树立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一、开放式教材观开放式教材观要求教师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并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挖掘课程的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如关于地图要素的学习,可设计如下教学内容:①让学生熟悉校园,为画学校平面图做准备。②让学生回到教室,画学校的平面图。③学生讨论、汇集在画平面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讲解地图要素及其重要性。⑤以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画校园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技能。⑥让学生重复①、②...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课,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我认为上好科学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2002年秋季开学,辽宁省部分市县区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注意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问题情境,注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做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给、学生收的局面;教师注意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能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积极评价。如运用“你真聪…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学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教材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教材,实践教材。在知行之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为此,思想品德课中可采取欣赏活动的形式。新课标提到,“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新课程中,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如何在“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用教材教”的3个依据1.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依据,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和认真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找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钻研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不可能反映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信息,特别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及掌握知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再创造,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治 《上海教育》2009,(10):53-54
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课程建设更加注重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和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师定课程”,将普通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推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从过去教师教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和情境创造课程,一下子对教师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经常提到的一项改革要求是:教师要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乍一听这是一种很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法。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从过去的以“双基”为主,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不能只教书本知识,在教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是靠教材编写者编出一种能反映上述多方面综合要求的新教材,让教师去照本施教,还是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编写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行设计教…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课程文化创新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通过用教材教(改变过去“教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从这三个维度强调了新课程是塑造人的教育。它归还思维于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它归还过程于学生,让他们在探求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点燃创造的火花;它归还本质于学生,让他们把对学习的良好情感内化为一种品质,不仅学会学习,还要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终身学习。由此可见,用“教材教”就意味着教材既不是“圣经”,也不是终极目…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5.
与“九义”教材相比,课程标准验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合理的教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一、理解编者意图教学过程是将  相似文献   

16.
邓鸿 《今日教育》2004,(2):29-3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一建议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灵活的使用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好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改变了将教材视为圭臬的教书匠心态.不断努力地实施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转变.这与新课标“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8.
刘云峰 《辅导员》2009,(19):39-39
教材是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教材提供了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及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应经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变化,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资源,组织丰富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玉霞 《教育文汇》2003,(11):24-24,4
多年来我们是“教书”,书是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唯一的依据,结果教师成了教材的奴隶。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可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了,即用教材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苏教版教材主编洪宗礼说:教材不是化瓶,也不是展示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引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教材观也逐步达成共识,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那么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真正为学生的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服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