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鸦片战争带来的深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变革又迫切需要西方文化。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状态的冲破,又使西方近代文化有了进入中国的可能。这种需要与可能正是包括逻辑学在内的西学对中国的输入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些先进学人对逻辑学的引入和研究,使逻辑学东渐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用西方逻辑学思想来研究墨学,提出墨家著作里也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这种用<墨辩>里的一些概念来比附西方逻辑学理论的做法与梁启超的文化现有关.这种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了逻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其消极影响在于不利于逻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影响着当今一些学者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王延直纂著《普通应用论理学》和传播逻辑知识的时候,正值我国处于西方逻辑文化东渐的热潮之中。20世纪80年代,王著复出,又正值我国传播逻辑文化的又一次热潮。与王著最初出现的同时期,可能还有其他贵州学人传播逻辑知识,如贵阳名学家彭述文等。新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的逻辑工作者,他们中不少是贵州籍学人,为贵州和我国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期望,在贵州、云南,在中国,逻辑学必将大放光芒。  相似文献   

4.
中西逻辑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比较中西逻辑发展之差异并探讨形成这些差异之原因.(一)中西逻辑发展之不同特点1、在中国,逻辑学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其速度也极其缓慢.而在西方,逻辑学发展迅猛,自古代始便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知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中西逻辑发展的第一个不同点.我们不妨先把视线投向西方.西方的逻辑学说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等人就在其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逻辑思想,而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则更是应用逻辑方法之典范.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亚里士多德集先人逻辑研究之大成,在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思维问题.他在总  相似文献   

5.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首次传播逻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引起国人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的响应。鸦片战争以后,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近代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西方逻辑的系统传播,同时以西方逻辑为参照系,努力探讨中国传播思维方式的变革。考察这一文化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正确评价逻辑学的价值。搞好中西文化交流,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开放性是先进文化的固有特征,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一基本条件.而现今中国文化开放面临诸多阻力,客观上西方国家奉行文化扩张主义政策,使我国文化开放面临"二难"选择;主观上存在思想理论障碍,使我们不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化成果.要加快文化开放的步伐,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应克服保守倾向,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西方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既要现代化,又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对待文化开放和先进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古代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中西方研究逻辑的背景、方法、侧重点之不同使逻辑学在中国的萌芽、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路。用西方的逻辑系统来衡量中国的逻辑发展史进而说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说法是不妥当的。每一门学科除了有其共性外,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下也同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个性。共性是个性的抽象,它并不能抹杀个性的丰富存在。  相似文献   

8.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间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代以降我们历经甲午战后的救亡启蒙;紧接着是清末民初的多方位启蒙;再后来出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全面启蒙;改革开放后又重现了大范围的启蒙。这些启蒙运动均以西方文化来启蒙中国文化为主旨,并拥有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落后文化的先入为主之观念,最后导致中国传统被破坏殆尽。然西方文化或因为不能尽服国人或因为很难本土化而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同时由于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之不足乃至误解等原因从而出现中国式的西方文化。但这些西方文化或者中国式西方文化却成为中国人争相追求的目标,因而国人又重新陷入了西方文化的束缚中而不能自拔,再一次被西方文化所禁锢。这些情况使中国在获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逻辑学研究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了逻辑,之后导致西方逻辑工具化,科学化和客观化的危机。在中国,演绎中心主义的逻辑观的形成,至少开始于本世纪初期,这种逻辑观影响我们的教育观,知识观、理性观、智力观和能力观,在演绎中心主义的逻辑观下,归纳逻辑自然也不是逻辑,我们主张应该形成一种广义的、包容的,有助于中国逻辑学朝着多元格局的发展,能够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尤其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辩护的大逻辑观。  相似文献   

12.
澳门是我国被西方国家最早侵入并盘踞下来的地区,也最早汇聚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信息。通过澳门,林则徐对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动态进行了关注、探求。林则徐以务实的态度倡导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首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本在化转型与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与评价儒家在构建21世纪中国民族精神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作用,探寻儒学原典与新的人精神的契合点,从而使传统儒学与现代化的对话成为一种可能,进而指出,儒学因其深邃博大,在当今,不仅不缺现代意义,且可补西方化与现代化之偏。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文化近代化转型即将完成时期,中国也从明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其先行者就是利马窦和徐光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来自体系本身的巨大排拒力和阶级、时代的局限,终至明末主动、平等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行为如昙花一现,很快结束了。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是个人永远不被发现。鲁迅从西方文化中将个性主义引入中国,他终生是一个坚定的个性主义者,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冰心作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受西方文化及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独特、鲜明的"自然、母爱、童心"三点一线的艺术主题和以"自我、艺术、自然"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期世界化的独特流派,它的基本特征是反传统性、荒诞性、不确定性和颓废性。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化潮流传入中国,使中国化和学汇入世界潮流之中。我们应该用清醒的学术批判眼光去系统、深入地辨析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中国学的当代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