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51页对图17(见附图)中蔗糖溶液的液面上升原因的解释是:由于单位体积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在单位时间内,由烧坏向漏斗通过的水分子数,多于由漏斗向烧杯通过的水分子数,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开始上升。每当我们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有许多学生认为:既然烧林内装的清水,长颈漏斗内装的是蔗糖溶液,蔗糖分子又不能通过漏斗口上封着的半透膜进入烧杯,因此烧坏中单位体积液体的水分子数要永远多于漏斗中单位体积液体的水分子数,按照上述解释,漏斗管内的液面就会持续不断地永远上升…  相似文献   

2.
一、从课本的渗透装置说起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0页“问题探讨”所示的渗透装置示意图(如图1),假设漏斗中为0.3g/m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过一段时间,漏斗内的液面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看这道题     
《化学教学》1999年第5期42页刊登了“对一道课本习题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文”),指出了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人教95年版)第184页习题7中“量筒里水面上升到量筒容积的2/3”一句有两处叙述不够准确.对“商文”的第二个观点,“二氧化氮与水反应所生成的硝酸,立刻溶于水成为硝酸溶液,因而在该题中量筒内液面上升时,已不是水了”,我认为是正确的,而对“商文”花了绝大部分篇幅所论证的液面是否上升到量筒容积的2/3的问题是不敢苟同的,下面谈些看法与“商文”的作者再商榷及供大家参考.一.“商文”中的仪…  相似文献   

4.
张芸 《生物学教学》2007,32(10):66-68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机勃勃的生物也向我们显示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因此,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合学科知识的交叉,是值得关注的问题。1生物学中的力学现象1.1渗透现象———液体的压强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质浓度大的一方做分子运动,使膜两边溶质浓度达到均衡的现象。图1为渗透作用试验装置图图1试验开始时,漏斗管内外液面的高度相等。实验开始后,漏斗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这时:漏斗内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强P2=ρ2h2g·cm-2,漏斗外水溶液对半透膜…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1998年第二期第33页(初中版)刊登的福建龙海市城内中学郭鸿河老师《△h=对吗?》一文,比较严密地论证了物体浸入液体后,液面上涨的高度4h只与V_排和S_容  相似文献   

6.
也谈“”“臣”“易”“”安徽李粹华赵宗祥同志《区别有“”或“臣”、“易”或“”偏旁的字》(见《1995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第47页),从韵母上区别这两组学生经常写错的字,我认为很好,但有疏漏之处。现补充如下:常用的字中,有“”旁的字韵母为“i...  相似文献   

7.
赵邵俊老师《(雅尔塔会议“三巨头”)的图片印反了》(《中学历史教学》2010年第8期)纠正了教材上的一处失误。遗憾的是。该文“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左衽”与“右衽”又搞错了。  相似文献   

8.
例题:(如图1)把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放在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不允许葡萄糖和蔗糖分子通过)内,10%的蔗糖溶液放在水槽内,开始时候玻璃管内的液面与水槽液面相平。  相似文献   

9.
在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中,有一个“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在烧瓶内装满染红的水,用中间有细玻璃管的胶管塞紧瓶口,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在液面处做一个记号,将上面的装置放入热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再将上面的装置放入冷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教学用书》中讲:“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放入冷水中,细玻璃管水柱下降。说明水有热冷缩的性质”。然而,我在上这节课前,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热学教学中,运用初等数学的知识论证“球形液面下的附加压强公式:P-P0=2αR”说明液块重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公式成立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对高中语文教材韩愈的《师说》一文中“小学而大遗”的通常解释是:1、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教社2001年12月版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语文》第80页注)。2、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人教社2000年12月版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课文导读《教师教学用书》第127页翻译)3、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人教社1998年版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第182页翻译)。4、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教社1997年版…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0年10期刊登了林建真老师的《简易判断液面升降法》一文,笔者读后认为该方法确实简单易懂,但有两点不足:(1)没有明确指出该方法的适用条件;(2)该方法适用范围太狭窄。笔者认为类似于这类问题,只需引导学生建立两个比较新颖(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的思维方法:(1)整体法;(2)具有创新意识的——“漂浮”在水面上的冰熔化成的水仍“漂浮”在水面上。再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加以分析和判断,一切有关液面升降的问题都能很容易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第12期刊发了水菊芳、黄安成老师的《我们不是课堂神话的缔造者——将课堂交给学生之我见》的文章(以下简称文献)。该文对“将课堂交给学生”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将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并引用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及找不到“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文字为由,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讲授法;文章还对文献,关于“让学生提出问题”等观点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2009年1~2期中刊载“渗透作用的实验设计”一文中,其实验设计非常巧妙,按文中提供的杠杆平衡原理亲自实施实验,实验效果的确非常明显。但实验设计美中不足的是未能证明蔗糖溶液中的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以至于学生弄不清究竞杠杆失去平衡的本质原因:有的认为只有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鸡蛋膜内导致杠杆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6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安排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学生实验,用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2008年7月第3版)第18页认为“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而《新编中学历史表解》(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认为“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那么,景德镇何时成为瓷都?  相似文献   

18.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的古代艺术》(2009年版第31页)一课有一道思考题:“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问: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版第75页)的答案提示是:“人类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也反映了人们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笔者以为,该题目及答案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晓虎 《中学生物学》2009,25(12):54-54
原题如下:图1中C处为半透膜,在a侧和b侧分别放人相同体积的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葡萄糖和蔗糖均不能透过半透膜),一段时间后,其结果是( )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48页有一幅《导引图》(帛画部分),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问这是不是“五禽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