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稿林折枝     
人民教师的劳动美湖北公安县教研室陈睦勇著文提出: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蕴含着深沉而又质朴的美。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对于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由创造具有肯定意义的形象即为美。那么,教师的智慧:思想、目的、意志、感情、愿望、才能、体力等本质力量,通过教师的自觉自由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对象上得到肯定和体现,也就产生了人民教师的劳动美。这种美就在于它如园丁耘圃、蜜蜂酿蜜、蜡炬滴泪、春  相似文献   

2.
人首先是类的存在物。研究人的本质,首先就要研究人的类本质。所谓人的类本质,亦即人类的本质,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关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大量的论述,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的  相似文献   

3.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要论断,它指出劳动作为人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创造出生物学意义的人,还创造着人类社会,这一论断对体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重大启示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青年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塑造时代新人,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发扬奋斗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的哲学教育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创新是人类的一种促使新事物产生的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使人类更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为社会和人类思想增添新的要素和新的内容。创新能力则是这种活动的原动力。就广义而论 ,创新是指人类本质力量以及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所以劳动以及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构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基础要素。因为只有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才能为人类社会增添新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 ,劳动就是创新 ,获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也就是获…  相似文献   

5.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通过人们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宜人形式的能够引起人爱慕和喜悦情感的观赏对象。那么数学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也就是说,人通过自觉的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这样创造出来的一种宜人的存在物即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就是数学美。然而,数学的美并不象诗、象画、象花那样给人以直观的美。也不如艺术宝库中的美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数学的美需要去创造、去挖掘才能发现。数学宝库作为人类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文化的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美学上的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美学作为观念形态,放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并且总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美属于人类观念形态,美的创造是人类的自由性劳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美的创造是自由精神的生产活动,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基于上述思想,从人的自由性这一点出发,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创造的三个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松 《中学生物学》2003,19(1):24-26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时代的前进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地球上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是有思想的,"反思"几乎成了本能.在人们"肚子"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脑袋"中的问题日益突显.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即对宇宙的真谛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穷根究底式的探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就要认识人作为智慧生命体的价值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中,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并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促使社会进步和发展,使人自身充实而幸福.这就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且还是人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社会发展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它毕竟通过人来进行,人把自己的意识目的和激情带到历史活动中来,就使社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明,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的 ,他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人本是以劳动者为本 ;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劳动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它是“以物为本”,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导致灭亡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反思,是当前文艺理论课程建设中思考和应对后现代思潮挑战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意在描绘社会真实的文艺创作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在强调关系、流变、批判以至解构上与后现代思想有精神上的相通。而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强调社会必然性和价值确定性,含着超越现存实际的“彼岸”冲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在唯物史观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主要的理论倾向,这就是: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现了唯物史观,但把唯物史观的创立之功多归于马克思,甚至有人认为恩格斯是经济决定论者,以此来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上的对立。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唯物史观发现的过程中,历史的、逻辑的探索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科学历史观发现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根源于客观现实的理论;同时,还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全部优秀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伟大成果;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还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仍然获得了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关于地理环境作用问题的“结论”,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学说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斯大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原因在于他否认劳动对象是劳动的要素之一,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把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加以考察,从而肯定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就是生产力.在理论研究中,误读马克思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把生产力要素泛化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生产力由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投入要素,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产出或表现要素.这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共产党宣言》中可以看出,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进程。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地理环境学说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且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经历着不同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对自然富源利用的范围,并减低了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但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否则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具有差异性。在研究视野上,马克思具有更多的超验性,恩格斯则有着更多的经验性。马克思把实践纳入真理的获得过程,在认识上坚持实践本体论。恩格斯由于在其思想立场上保有的是一种物质本体论的视野,因而在认识论层面上必然坚持物质反映论;马克思所建构的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所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差异性的具体了解,是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特色的一的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