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荒凉”主题为参照对象重新研读苏童的小说《红粉》,并从人物同历史的关系以及比喻和隐喻的运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苏童在这篇小说中对荒凉主题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新增小说《说书人》的特殊之处是采用散文笔法的叙事手法,"荒凉"两字是小说意蕴的集中体现,探讨如何具体解读和感知小说中"荒凉"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9,(6):91-96
《艾约堡秘史》是一部充满"荒凉"意识的小说。小说以人物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患病为焦点,探析物质财富占有后,精神情感世界的走向归属。为了治愈"荒凉",主人公淳于宝册试图在情感世界寻找良方,以诗意的文学想象放逐荒凉,渴望精神世界的自我痊愈。在经过反复的自我审视、怀疑、忏悔后,最终以积极"融入大地"的姿态和"道德确认"的深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艾约堡秘史》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症候——"荒凉病"。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淳于宝册"荒凉病"的症状,探讨了病理的深层原因:在畸形追求资本扩张的过程之中,物质极大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却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甚至给人类带来致命的精神疾病。文章指出,资本在现代化比较充分的阶段,对人类精神有着巨大的"反噬"。论文充分肯定了张炜小说对时代精神病症"荒凉病"书写所具有的重要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5.
残疾是史铁生小说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他将残疾比喻为一种局限,并将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指向文革。作者内心荒凉的碎片化作絮絮叨叨的残疾书写。"残疾"在史铁生文本中充满隐喻意味,通过不断地书写以探寻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史铁生为"残疾"开出了治疗之方,并试图建构残疾人世界是由爱和宽容构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将生命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残疾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为了表达"精神瘫痪"的这一主题,乔伊斯采用几乎贯穿小说中的每个句子和情节,准确地反映出小说的主题,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在小说众多的意象中,"逃离"意象则贯穿小说中所描绘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阶段。本文着重解析了"逃离"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围城》     
<正>《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9.
正用"荒野"来描述和概括中国当代乡村书写中的一种景观,启发来自于赵园等评论家和作家的有关表述。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赵园就注意到在莫言的小说中,"女人们脸上都出现一种荒凉的表情,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透明的红萝卜》);"一群老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枯河》);男人们"脸上的表情荒凉遥远,眉眼都看不大清楚"(《球状闪电》);"狗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可称为"纸上恐怖电影",有着苍凉惊悚的悲剧主题、恐惧诡异的人物形象、危险开放的故事情节、阴森恐怖的叙事场景等诸多经典恐怖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她以人拟鬼,讲述着被异化的"人鬼"的凄凉故事,精心炮制了一系列"现代鬼话",召唤出一个颓废荒凉的恐怖世界,在恐怖氛围的包裹下挖掘人性,将苍凉的生命悲剧意识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主题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要使小说立于不败之地,本于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题挖掘。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创作的"安妮系列小说",自20世纪初出版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青少年读者甚至不少成年读者,弥久不衰。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对作品内涵的深刻呈现。"安妮系列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以及积极的延伸意义,它吸引打动着读者并引起共鸣,架起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使小说拥有了强大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通过对大都会中部分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的描写,向我们 展示了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真实面目,都市人性是其作品的恒定主题。张爱玲小说具有“荒凉”的基调。本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推究小说的表达内容、表达思想和表达形式、表达技巧,从中获得文学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该设计既用于传统小说,也用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除了主题之外,不一定具有典型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传统小说的"三要素",因此设计有别于传统小说。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自":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的主题;二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作  相似文献   

15.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方方是"新写实"小说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她的小说主要分为市民题材小说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而纵观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会发现方方作品中体现着"伤害"的叙事模式,即小说情节几乎都离不开"伤害"这个主题。在她的小说中,社会意识形态、他人和生存者自身三者构成了人的生存世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伤害着生存于中的人们,从而文本便出现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顽童"和"完童"是儿童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深受儿童小读者喜爱,这与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有关:读"顽童",可以获得想象世界的自我满足;读"完童",可以观照现实世界的自我成长;读"顽童变完童",可以获取艺术世界的人格力量。主题式的小说推荐、漂流式的小说阅读、开放式的人物赏析,可以实现"现实儿童"和"小说儿童"的精神同构。  相似文献   

19.
《花园茶会》是英国当代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著名的短篇小说,意象的使用是该小说一大艺术特色,其中,"帽子"意象尤为突出。它对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阶层差别、权力关系两个方面探析"帽子"意象所包含的思想主题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郭琦 《海外英语》2011,(1):200-201,203
长篇小说《时震》发表于1997年,曾一度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封笔之作。该小说不仅是冯内古特后现代小说写作风格的一贯传承,更以其深刻隐秘的思想成为著者的一部世纪末"政治预言"。该文作者就小说中所出现的"科技"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着小说中科技的社会功能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探究了科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结果的存在意义及对人类本性等方面的反作用。同时通过对小说中关键因素进行的关系构建试图探究出小说家冯内古特对人类社会最终出路,做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抉择,并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悲观中透着希望"的预见也可揭示出作品中暗含着的深刻主题及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的人文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