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靳埭强先生为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设计的公司标志采用传统吉祥图案"方胜"和"盘长"为原形,完美诠释了传统美学观点中"形"与"神"的观点,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标志设计作品。传统美学观点中"形"与"神"的观点所表达是一种外在与内涵的关系,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上的需要,更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标志设计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结元素的运用,这些作品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把中国结的形与神在作品中展示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形的哲学再现、神的哲学再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从哲学角度分析标志设计中引入中国结元素的方式,需要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做到外化于形内凝于神。  相似文献   

4.
标志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是企业、组织、地区等活动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地区的活动特色、文化底蕴、经营理念等深层次内涵。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装饰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民间艺术发展不可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丰富的图案构成方式给现代标志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结合可以从传统图案的"形""意""势"三个方面着手。传统图案的应用需注意其世界性的问题,不要有"拿来主义",莫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标志设计教学相融合,使现代标志设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意”、“势”三个角度进行提炼与运用,才能使标志设计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中"窫窳"与蚩尤形象各异,从"帝桎梏者谁""窫窳者谁"窫窳与蚩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辨,与王孝廉先生"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观点相商榷,以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神多圣、一圣多神"现象,借此阐释中国神话衍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传统图案可以使现代标志设计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底蕴.本文阐述了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传统图案的艺术特色以及标志设计的时代性,然后针对现代标志中对传统图案借鉴和运用的具体分析,及传统图案的"形"与"意"在标志中的体现,论述了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散文有一重要特点:形散神聚。笔者以为,散文教学,也可从"形""神"入手,引导学生出"形"入"神"读散文。这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二是阅读方法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阅读理念上的出"形"入"神",是指在阅读散文时要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散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情感,但阅读不只是为了"吸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实例论证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的必要性,具体论述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可以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相似文献   

10.
范励  万剑 《职业技术》2006,(10):95-96
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的"形"和"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设计中的实际需要对传统图形进行选择、变化和改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传统图形作为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意点,从而设计出与中国传统图形完美结合、相互融和的现代标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