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贵州省三穗县南部寨头、巴冶、良上等地的苗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笔者在这里着重简述苗歌文化、芦笙文化、饮食文化等三种。这些文化都是三穗南部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创造的,是广大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跳月”中的风情贵州苗族风俗一瞥□张旗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而苗族也是贵州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苗族人民的节日很多,“跳月”是其中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跳月”又称跳场、跳花、跳年、跳厂、跳芦笙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不...  相似文献   

3.
"阿克"即为彝语打歌之意.打歌,俗称踏歌,是彝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相传,踏歌兴于部落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据<蒙化府志稿>载:"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人围绕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起止."南诏铁柱前的对联,"芦笙赛祖,毡帽踏歌"以及壁画,就生动地记述了踏歌的真实场面.  相似文献   

4.
解析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苗族服饰有着人类生理的,安全的,情感的,社会礼仪的审美价值取向,印证了人类服装美的产生,也让人们看到了西南苗族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和编织的苗族服饰,承载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物化了苗族人民精神和情感,意义深远。本文从西南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形成的角度,解读了苗族服饰审美的密码,传递出有关苗族服饰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汤建容 《华夏文化》2012,(4):23-24,36
在苗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大量的史书记载、文物考古及民间传唱中发现,苗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苗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独特、形式多样,苗民对苗药的加工方式特别、种类繁多。苗族医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世世代代的苗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保存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70年代末,贵州省民间文学组整理、田兵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著名的创世史诗。全诗约八千行,全都琅琅上口,苗族人民把它看作历史,因而又称为“古史歌”。这古歌史诗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共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服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贵州、重庆、湖北、湖南、云南、广西和广东几个省(市),苗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斑斓的服饰文化。湘西苗族服饰被湖南省收录进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服饰还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滇人善联",李彪应算上一个.因为,大凡到过大理州弥渡县看过南诏铁柱的人,无不对一副楹联赞赏不已,"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镂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对联书法清新潇洒,平仄工整,内容肃穆深沉.其撰写者便是清末滇西一代名师李彪.……  相似文献   

9.
杨昱璇  王纪鹏 《寻根》2023,(1):65-69
<正>一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主要为“噶囊”和“香囊”两支,大部分“噶囊”苗族常住清水江东南方向,大部分“香囊”苗族常住清水江流域西北方向,这两支苗族在服装、语言风格、传统习俗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凯里苗族婚圈婚礼习俗变迁为对象进行描述。改革开放前,“噶囊”的相亲(看当)一般会在大致固定的地点、时间进行。传统社会中,“游方”是苗族相亲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白竹村风情     
在漾濞县境内的深山中,有几个苗族村寨,主要聚居于南部龙潭乡白竹村和中部苍山西镇花椒园村的小水塘社以及白羊村的石打牛社,有"孟普"、"孟构"、"孟撒""、孟载"四个称谓(支系),人口近千人。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藏匿在漾濞深山中的苗寨白竹村。白竹村坐落在漾濞南部白竹山北麓,与我的老家密古村比邻。那里土地肥沃,植被良好,有两条山溪从山上流下,其中一条穿过寨子,另一条是密古村与  相似文献   

11.
史瑜君 《寻根》2023,(1):34-37
<正>一民间信仰,是民众自发地对某种超自然力量产生的一套崇拜观念、行为和相应的仪式,其观念、仪式等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苗族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不同地区的苗族民间信仰不尽相同。在多民族长期交往的历史过程中,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禾库苗族形成了复合多元且极具特色的地方民间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易门县是地处我国西南边锤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辖4乡3镇,56个农村办事处。全县总人口17万多人.主要民族有:汉、彝、回、苗、哈尼以及彝族支系他留人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在全县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居多。吉往今来。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世代相传,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彝族优秀民间文化。其中“葫芦笙”舞就是易门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土耳其人能歌善舞,性格豪爽、热情、奔放。有人说,“唱歌,土人与生俱来;跳舞,则从站立开始”。此言确切与否,不便考证。不过,在土耳其工作的两年间,我确实感到土耳其人在歌舞方面有独特的天性和特殊的爱好。土耳其人过年过节要跳舞、出嫁娶亲要跳舞、朋友聚会要跳舞、儿童割礼要跳舞,在某些宗教仪式上也要跳舞。如果说,土耳其是一个歌舞的国度,我看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4.
严奇岩 《寻根》2014,(6):78-81
<正>贵州省台江县是全国苗族最集中的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历史上台江县是苗疆腹地,因地处偏僻,至今仍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2014年7月12日,我们课题组在方召乡党委副书记杨阳的带领下,来到了交汪苗寨考察。这里地处高寒山区,海拔1000多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距离台江县城21公里,全寨645户,2887人,全是苗族,是台江县境内最大的苗寨。现居住有邰、张、唐、赵等姓氏,其中邰姓608户,占全寨总户数的94%。  相似文献   

15.
奇异的苗族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州东北部的三穗寨头,素有“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寨”之称,《咸同军事史》中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寨头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特别是那婚姻习俗,颇具特色,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20,(4)
正苗族作为无文字民族,长期通过古歌、仪式、苗绣、器物等方式传承族群的历史记忆。古歌的讲唱作为口传叙事、仪式的展演作为仪式叙事、刺绣的图案作为图像叙事、圣物的传承作为物的叙事,共同叙说着苗族的族群历史,而苗族的文字叙事在这一过程中长期"缺席"。在苗族文字缺席的过程中,苗族的文字神话却一直保持着"在场"状态。神话观念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神话是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贵州省三穗县南部的苗族人民 ,约有 5 0 0 0户 ,近 2 0 0 0 0人口 ,因其居住的环境条件、生活习俗以及语言等基本相同 ,故而当地人习惯把南部苗族并称为“寨头、巴冶、良上、稿桥”。这个支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有其独特性和创造性 ,靛染工艺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三穗南部苗族人 ,家家妇女都会织布 ,户户妇女都会靛染 ,此地妇女何以人人都会靛染这一工艺 ?这里不去考究 ,只知此工艺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这个支系的古代苗族先民们 ,为了获取靛染技术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艰辛探索与试验 ,最后才掌握这套完整的靛染工艺技术 ,为当时…  相似文献   

18.
周俞林 《寻根》2013,(4):39-42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所在多深险",条件较差,但也有不少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苗族多是聚族而居。据《宋史·蛮夷传》载:"诸蛮族不一,大抵依山谷,并树木为居。"村寨周围大都茂林修竹,风光绮丽。苗族住宅的房屋式样很多,各地苗族因经济、地理等情况不同,对所修建的房屋不仅有差异,而且其居住习俗也因地区或姓氏的不同而  相似文献   

19.
董新朝 《寻根》2014,(1):55-59
芭蕉箐苗族村村寨概况及嫁妆的历史变迁与当代状况 1.芭蕉箐苗族村村寨概况芭蕉箐是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东村乡石桥村最北部半山腰上的一个苗族村寨,是富民县、禄劝县和寻旬县三县的交接点,距离石桥村委会15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东村街18公里,距离昆明市82公里。至2012年,全村共有59户,153人,  相似文献   

20.
人一来到这个世上,父母便给他(她)取个名字,以便呼叫。中国人是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但人们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似乎只有外国人名是一串长长的符号,其实居住在贵州三穗南部的寨头、巴冶、良上等地苗族人民,他们的姓名也有一串长长的文字,在户籍管理簿上随处可见,何以如此呢?还是从这个地区的人名去看其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