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基金国际评估的实践——中德科学中心评估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德科学中心概述 中德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德中心)成立于2000年10月19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NSFC)与德国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DFG)共同建立,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专门资助中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机构.中德中心的任务是通过资助中德双边研讨会、合作研究项目、合作研究小组、人员互访、出版物等项目,推动中德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改善中德科学合作的基础环境.这是我国与国外科学基金组织合资合办的第一个科学资助机构,一个新形式的合作实体,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际科技奖是面向全球设立的经常性的科学技术奖,没有国家、种族、性别、肤色的限制。美国是科技强国,也是设立国际科技奖最多的国家。多年来,美国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不仅激励了全球的科学精英,而且对优化奖励体系的社会分层,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的科技活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国际化进程之中,但科技奖励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国际科技奖的设置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美科技奖励体系中国际奖设置情况的比较,剖析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欠缺,并提出改进建议。文章对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界的优势累积有相加和相乘两种方式,优势相加累积发挥功用的现实起点是个人的社会特征以及社会联系,而相乘的优势累积则是科学奖励制度自身内在的潜功能。在科学自由精神的统摄下,相加的优势累积最终会置换为相乘的优势累积。优势相乘累积是科学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它可以为优秀科学家赢得"可信贷能力",从而有助于科学共同体中精英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李科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06-1610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背景、履行科学家社会责任的途径、培养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由于科学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从而使得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备受关注,注重科学家通过构建良好的道德自律机制来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强调通过科学家本人培养科学良心来提高社会责任感;而西方国家则由于科学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才引发了对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广泛讨论,通过科学共同体制定准则来规范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注重通过专门机构培训科学家道德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比较也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伦理道德仍基本属于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5.
刘国华  张幸 《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家肩负着极其重大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必须为提高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而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因此,他必须具有为人类社会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居安思危的超前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这些方面,竺可桢先生可以说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他的一言一行,都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竺先生早在1953年就已注意到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此后他反复强调这一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观今天的科学界,在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往往存在着一股浮躁情绪。追逐个人名利而不惜弄虚做假,急功近利而浮于表面文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此之际,大力宣传和介绍竺可桢先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质朴的科学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焦点: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但经济地位尚不如人意。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充分体现科学家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特别是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才能根本摆脱"重物轻人"之轭,保证我国科学事业后继有人。近日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科学界高度关注。荧屏再现了"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以科学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为突破口,推进国家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学会》2007,(9):F0002
妇女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邓楠在致词中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中外女科学家围绕妇女与科学相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深入交流,启迪思想,增进了解,有助于促进女性科学家学术地位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社会更加关注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和贡献,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女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她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女科学家走向世界,也衷心欢迎各国的女科学家更多地到中国来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妇女科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认识与回顾。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是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和长期积累的过程。当今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纵向的学科分化与深入的同时,客观上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在研究资源、研究手段上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目前,科学界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是组织实施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基本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本国基础研究的水平,有利于吸收世界范围的创新思想,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转换。促成这一转换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科学研究项目在尺度上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科学界对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体现的是科学家对于研究路径选择和科学研究优先性的不同理解和思考。文章通过以大科学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了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要点,从科学自主性、科学价值和科学研究路径选择、科学家培养等角度对这一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认为这一争论是科学建制过程中的一种内生张力,这一内在张力不可消除。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1月13日,新创刊的生物学杂志eLife发表论文,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一个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难题,而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也与人类、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相关。过去,世界和中国忽略了我国科学家在条件艰苦的1980年代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与实验室里科学制造的过程类似,科学评价过程也是科学社会建构性的明证.在科学评价的过程中,特殊性的标准是以何种方式被采用的?史蒂芬·科尔认为,科学评价过程中特殊主义原则得以运行的微观社会基础乃是科学家个人的社会网络.科学家的社会网络会渗透到科学评价的每一环节,这一结论已经在SSK内部达成共识.现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是,科学家的社会网络在何种条件下最可能进入科学界发生作用.社会网络进入科学共同体发挥功用的内在机制为何.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13.
加强实质性国际合作,提升基础研究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历来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按照国家外交大政方针和科技国际合作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科学问题,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和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努力创造有利于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提升中国基础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让我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那是1960年,我应邀去帮助启动多伦多大学地球物理系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之间一个科学交流项目。尽管这个交流项目最终没能如期完成,但却使我与中国科学界和中国科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持续了至少50年。2010年我访问中国时,有幸应邀参加一个晚宴,并与中国科技部前部长及其他几位中国杰出的科技政策权威共进晚餐。我们整晚都在回忆从  相似文献   

15.
媒体对科学家形象的良好形塑不仅关乎科学家精神的厚植与弘扬,更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家乃至科学的整体认知与态度。研究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科学报》和Wiely 2015-2020年科技人物报道为数据源,探索分析了国内外科学媒体在中国科学家形象塑造时的异同。结果显示:《中国科学报》科技人物报道以叙事记叙性通讯为体裁,男性且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为主体,科学家形象塑造以展现宏观科学精神为主,日常生活与个性挖掘为辅;Wiely以谈话实录性通讯为核心叙事方式,聚焦当代青年科技精英,侧重对科学家职业和个性特征、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勾画。两大科学媒体在科技人物报道对象及其形象塑造中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刻板。据此,对科学媒体中科学家形象的塑造路径与策略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38岁的盛美萍又一次站到聚光灯下。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学科带头人盛美萍,在荣膺“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18项殊荣之后,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惟一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为投身科学的女性”计划),是被誉为女性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在中国的成功延伸。盛美萍是首位获得该大奖的陕西省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F0003-F0003
<正>《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科技综合类刊物,该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的核心媒体,重点刊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科学家就我国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的研究报告,对重要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评述,探讨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介绍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实施进展,介绍中国科学院科研进展和重大成果。常设栏目有:特稿、战略与决策研究、政策与管理研究、院士与学部、学科发展、科技与社会、成果与项目、论坛、科学家、合作与交流、新建机构、专题报道等。  相似文献   

18.
邹承鲁 《学会》2003,(11):21
早在 1981年和 1991年 ,当时中国科学院的多位学部委员 ,鉴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所发生的问题 ,在《科学报》两次撰文 ,呼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道德问题。当时虽然引起了一些注意 ,但时过境迁 ,某些问题可能已被遗忘。 2 0年来新进入科学工作领域的青年同志对科学研究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可能并不熟悉 ,偶尔违规在所难免。但是作为当今科学研究领域的主体力量 ,严格遵守科学道德 ,遵循国际惯例 ,对中国科学进入世界舞台 ,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声誉 ,是绝对必要的。本文的目的 ,是就我所了解的我国科学界当前存在的科学工作违规行为的一些表现 ,和如…  相似文献   

19.
黄华峰 《科协论坛》2006,21(12):37-38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福州活动基地(以下简称“福州基地”)是中国科协和福州市人民政府为广泛联络青年科技工作,发挥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作用,推动青年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加强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于2003年10月23日在福州正式授牌成立的。从“福州基地”筹建开始,我们就遵照中国科协和福州市领导指示精神,“立足福州、面向全国、突出海峡”、“一头连着海内外青年科学家,一头连着福州产业发展”,努力发挥中国科协人力资源优势,搭建和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平台,为促进科技成果和项目与企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