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2.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朦胧含混性是由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无题诗歌的创作是诗歌发展的一种回归,同时又是一种创造,它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生平的悲剧体验和心灵感触为起点来探研李商隐用"无题"的方式来命题和创作的内在动因及其所运用的创作手法,从而为无题诗歌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是独特的。晚唐的衰败、家族的遗传、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幸,形成了他浓浓的"忧郁"情结,而这"情结"则化为了诗歌中的"含蓄"与"朦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个独创。其中蕴含着的孤寂悲凄和朦胧虚缈的现代情绪,凸显出的随意跳跃和朦胧泛化的现代风格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派风格。中国诗歌从古代走向现代,不断受到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熏陶和浸润,才得以发展和进步。李商隐所创的无题诗正显示着这样的独到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咏史诗以“以古鉴今”和“借古讽今”为主题,沉郁深婉,悲壮朦胧,反映了晚唐发展起来的细约幽美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以含蓄为特征的诗美境界。晚唐韩愈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在诗的风格上都师法李商隐的咏史诗。其作用与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作为晚唐大家,无题诗是他独创的抒情诗体,文章以李商隐无题诗歌审美意象中的心象融铸物象的凄美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朦胧作为研究李商隐无题诗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力求一个深入的解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广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一位生于公元813年的中国晚唐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一位生于1865年的英国诗人。千年远差,山海相隔,显然是根本不可能互相影响的。然而,他们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相似之处颇多,尤其是在诗歌方面进行了独具一格的创造,这一创造突出地表现在具有暗示象征特征的篇什上,隐晦而朦胧。叶芝作为后象征主义的英国诗人代表,遵循着西方后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而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独树一帜,对暗示象征只有创作实践上的表现,谈不上理性的追求。因而他的暗示象征更难能可贵。同时,他的暗示象征在朦胧、虚幻方面总是有节制的,并没有走…  相似文献   

10.
超现实主义为源于法国的一个文艺流派,涉及文学、摄影等诸多方面,影响力至今尚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超现实主义与李商隐“无题诗”的着重堆砌朦胧意象、任直觉“自动写作”、审美效果如同解梦,等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可作一详细的比较.在视域融合的多重观照下研究李商隐无题诗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作品扎根于高密东北乡,他将现代主义手法和乡土文学进行嫁接,运用审丑、荒诞、变形等现代主义手法书写乡土中国,加上自己独特的感觉和体验,创造出了“现代主义化的乡土中国景观”。这不仅同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乡土文学大异其趣,也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开阔了新的天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也是莫言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之间引起轰动。中国作家吸取其成功经验,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在中国大陆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产生了许多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4.
安德森和福克纳都是美国现代文学著名的作家。由于都是在相近的时期,相近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高度工业化及蓄奴制的没落)下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两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倾向。特别是安德森的《林中之死》与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表现爱与死亡这些主题中,他们在视点,题材,结构,象征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重要之源《周易》蕴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类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自身德与行的和谐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批判了工业化对自然、人的精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的破坏,用自己的创作竭力寻求自然之美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的生态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伊凡·哥尔是二十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法国现代主义诗人之一,一生共有十多卷诗作。生存/死亡、时间/命运、过去/未来、记忆/遗忘、背叛/信仰,这些相互矛盾的主题贯穿于他一生的诗歌作品中。文章从介绍伊凡.哥尔波折坎坷的一生经历出发,分析他几部重要的诗歌作品,旨在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情绪美。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湘西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湘西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象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湘西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理论是鲁迅现代思想的源泉之一,鲁迅对其进行了科学地认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应用于自己的杂、译作和小说创作中,更深入地挖掘了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鲁迅开拓的这一传统为中国现代主义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学接轨做出了贡献,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人格心理的形成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也与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对于中国现代汉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汉诗创作与理论探索,以及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大力介绍。在他的诗学思想中,对纯诗理论的引进和阐发、诗人比较和对于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研究,都带有积极的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20.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