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2.
翻开当今的报纸,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报道《哪些人不宜喝饮料》、《深圳直飞莫斯科货机开通》等。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读者可以根据它所提供的具体可用的信息、方法,决定是否做某种事情,或者如何做某种事情,这种具有直接可用价值的报道就是服务性报道。”(见刘建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将这些服务性内容集中在同一版面,就构成了服务性专版。严格地说,目前报纸的服务性专版所刊登的文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服务性的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性,如《深圳直飞莫斯科货机开通》;另一类是服务性的文摘或资料,时效性不强,如《哪些人不宜喝饮料》等。  相似文献   

3.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     
动笔方知采访之不足我们的工作可以分为采访和写作两个大的部分,但是,决定工作成败的,是采访。没有深入的采访,不可能有成功的报道。有说服力的报道,打动人心的报道,必定是占有好材料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仅仅靠文字优美,不能打动读者。成败的关键是采访,这是新闻写作必须首先注意的大前提。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到了开始写稿的时候,才发现采访不足,有窟窿。或者感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的底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策划者或编辑来把握的. 采访不等于报道.隐性采访与公开报道是两个概念,隐性采访的争议性,事实上是由隐性采访的内容公开报道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在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采访,笔者发现基层官兵多数都认识王炳全。大家之所以熟悉他,是因为经常读他的报道。他的名字和先进典型的名字一样响亮,因为这些典型大都是他参与宣扬的。有位领导说:“宣扬先进典型的人,本身就可能是典型,王炳全就是一个搞报道的典型。”这话是对王炳全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对他的真实写照。王炳全是个为宣扬典型废寝忘食的人。平时,不琢磨稿件时,他是个“瞌睡虫”。可一旦有了宣传任务,则为采访和写作,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从不眨一下眼。1995年3月,初春的戈壁滩风沙弥漫,王炳全领着几个报道员住在某团坦克3…  相似文献   

7.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8.
第二种:交叉式采访方法所谓交叉式采访方法,即在同一时间内报道两个以上不同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要交叉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运用交叉采访方法,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两个以上的新闻事件在同一个日期内相继或同时发生,都需要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去报道。比如说,在一天里上午举行体操比赛,下午又有足球比赛。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尽管上午采访的体操比赛还没有写出稿子,下午也得赶到另一个体育场去采访足球比赛。这样两场比赛在一天内举行,而且当晚都需要发稿。另一种情况,报道的对象尽管是日常工作,时效性不强。可是,作为一个记者为了充分利用采访时间,在这个采访活动的间隙,同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典型报道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在先进典型的采访中要不要采访报道对象的“对立面”,听取反面意见呢?笔者认为不仅要,而且很有必要。何为“对立面”?这里说的“对立面”主要是指如下两类人:一是与报道对象有意见或矛盾的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与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0.
电视事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由传统的提前制作转向更多的现场直播式报道。在传统的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人惯于把采编过程分成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制作两个部分,其中前期采访拍摄的记者对新闻的参与性更多。对整个新闻发生发展的细节也更清楚,而后期编辑由于在新闻发生或者现场参与较少。只是获得前期记者采访拍摄的素材以进行编辑制作,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之一,是一篇新闻稿成败的关键。采访具备的多变性、风险性就昭示了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找不到人,找到的不理想,或发现和已知的线索不一样,甚至情况相反等等;采访还可能冒生命危险或卷进是非的漩涡而受到或明或暗的打击……尤其是在"采访难"愈演愈烈的今天,采访所碰到的难题、复杂情况就会更多,如刻意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利用记者达到个人目的;以陪同采访、礼金贿赂等方式试图制止新闻正常上报或播发等。因此,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记者应如何面对采访中遇到的困境与复杂情况?有什么经验、教训、规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规避的风险?怎样使报道得以安全播发,使事实真相得以彰显?本刊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田文 《记者摇篮》2009,(4):15-15
一、隐性采访的定义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3.
记者通过个别交谈、开调查会等形式来搜集报道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式叫谈话采访,或者叫访问。谈话采访是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采访方式。在谈话采访时,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何使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乐于向记者反映情况?二是如何使采访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记者,谁都愿意多写出几篇重大报道来。但是,许多记者又为抓不住重大报道而苦恼。重大报道的题目从何而来?从我的新闻实践看,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送上门来的,一是自己找来的。所谓送上门来的,就是领导发现或想出的题目,让你去完成;所谓自己找来的,就是自己在采访中发现或想比来的题目。多年来,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并抓住了一些有影响的报道,回顾一下这些有影响的报道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电视现场报道现场感强,真实可信,时效快等特点,这种报道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最近一、两年中,全国各地电视台都较普遍地运用这种形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场新闻。但也有不少现场新闻质量不高。我认为,现场报道比以往常用的采制方法更为复杂,要求更高,所以,要提高现场报道的质量,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记者与采访小组的关系电视采访,尤其是现场采访报道,不是单个人的采访报道活动,而是一个集体配合的采访活动(至少是三人以上),每个人都有不同性质的工作,同时,每个人的采访活动都要受到现场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其他采访人员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作为采访小组核心的  相似文献   

16.
“为 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有关新闻事实的线索、情况、资料的采访对象保密。通常情况下 ,为了证实所报事实的真实性 ,记者在报道中是要交代新闻来源或新闻根据的。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使用业务技巧有意识地隐去新闻事实的来源或根据(隐名消息来源) ,不公开线索提供者、被采访对象的可能被识别的有关信息 ,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家庭住址、职务职称、有关证件号码等等。这是因为 ,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者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能会谈及一些内幕情况或涉及自己和某些人的名字 ,有些内容一旦披露 ,将会…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从典型人物报道、普通人物报道和人物写作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人物通讯采访写作的经历和体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江苏省司法厅教育培训处处长袁诚、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孙巡、《传媒观察》主编助理赵允芳等,围绕沈峥嵘独立或与人共同执笔的20篇人物通讯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党报新闻报道在观念和手法上的创新之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主持了此次研讨会。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18.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19.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