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构建继续教育课程超市是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文章从继续教育构建课程超市的必要性出发,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管理模式、导师制度和教学队伍建设方面,探索构建继续教育课程超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历史进程,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按照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探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视角下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现居于世界前沿,其发展具有自身显著特色:企业是提供继续教育的主体;终身学习国家资格框架为继续教育领域提供了质量基准;立法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继续教育以终身学习发展战略为引导等.这些都是保障德国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对于规划和推进我国的继续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目标任务的指导下,中国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部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足、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终身学习投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教育发展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制度建设,包括:以终身学习理念指导改革学校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大力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高质量的开放大学;构建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成才的“立交桥”以及建立教育培训投入和学习资助体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定量描述,着重对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我国终身学习能力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终身学习理念拓展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也为大学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提供了全新路径选择和发展视角.本文旨在研究在终身学习背景下,欧美大学如何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准确定位及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路径.基于欧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实践做法,研究发现,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大学社区参与更加注重包容和尊重、信任与合作、沟通与交流,为社区发展和满足社区居民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提供支撑条件和技术手段.大学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营造社区文化、社区教育课程和成果认证、创新社区学习形式等方式进行社区参与.通过研究欧美大学社区参与实践,对促进我国大学完善社区参与机制、满足我国居民终身学习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终身学习社会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源于社会的变迁、知识的扩张、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等因素,并且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逐渐形成,其个性化特征也愈发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正在进行的开放大学建设应该走向何方,以何种方式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对终身学习社会的认识出发,探讨北京开放大学的建设背景、理念、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以期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演变,主张社区学习中心应成为促进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潜在的制度化的途径或工具;强调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对于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适切性,并以孟加拉国为例,参照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状况,论证社区学习中心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载体。最后,就有关制订社区学习中心发展策略并通过社区学习中心提供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行动策略方面,对亚太地区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标志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入新世纪历史赋予成人教育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特别是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任务,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北京开放大学最重要的是加快学校功能定位、教育使命和教育价值的转型,从学历补偿教育到服务终身学习转型,以更灵活的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制度服务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服务模式和业务结构的全方位转型.  相似文献   

12.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提出时日已久。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具有双重角色。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制度和环境氛围。三者之目的一致,志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民族的素质,推进社会发展,实现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终身学习理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的动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要具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素养的能力,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行为的养成,进而推进学习型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远程开放教育学习中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其中振兴教育的重大工程之一,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落实教育部《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试点的目的是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而这种新型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形成,都需要以一个实际的模型为载体,这就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服务,并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中心,简称学习中心。  相似文献   

15.
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世界潮流.《哲学视角下的终身学习》一书另辟蹊径,以多国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汇编而成,其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研究视角匠心独运、概念界定系统全面、案例解读透彻详尽、理论诠释契合实践需要、研究内容别出心裁、蓝图构想高瞻远瞩六个方面.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以期为我国研究者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开辟出全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元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引入元学习理论。为了建立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元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揭示了元学习理论和相关理论的内涵、结构及研究意义,对元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利用案例进行的分析和验证,为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为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有效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机制。因此各级政府把建设终身学习网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程。论文从创建学习型城市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入手,通过对终身学习网运作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新形势下终身学习网如何更好服务于全民终身教育,以及如何通过学分银行运作模式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学分进行认证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作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命题,这是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体现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内在要求,又反映了优质教育发展走向统筹发展、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成为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万物互联全面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继续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进一步赋能成人教育,呈现出了更多的新模式与新业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拓展了学习者接受和选择学习的机会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不仅引为公民个体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阵地.现今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在探讨发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必要性及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内外教育实践和立法参照,启动广州教育改革先行先试,为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整体提升市民能力和素质,沟通各类教育项目学习成果认证,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规范立法、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