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参照以往国内外研究中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划分,结合我们的观察分析,把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六种: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认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冷”“热”抑制控制任务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探讨了3~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状况、“冷”“热”抑制控制的年龄发展趋势及其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其次是认知重建,而较少采用被动应付、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幼儿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更少采用发泄策略.3~5岁幼儿的“冷”抑制控制在4岁时有明显的发展,4岁以上儿童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通过率均超过70%.儿童“热”抑制控制的快速发展阶段是5岁,礼物延迟和失望礼物等“热”抑制控制任务对3~5岁幼儿采用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其同伴接纳和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多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关注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热”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90名8-15岁的智障儿童和90名3-5岁的普通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异同。结果发现:(1)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呈现年龄差异,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多;(2)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引发消极情绪的情景下,3-5岁的普通幼儿比8-15岁的智障儿童更多地使用积极策略,更少使用消极策略;(4)8-15岁的智障儿童较难使用认知重建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298名4-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祖辈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祖辈教养方式与农村留守幼儿在园自我控制的关系。结果:(1)祖辈倾向于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男孩更多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民主参与维度上女孩得分高于男孩,祖辈的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2)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中等偏上,除冲动抑制性外,其他自我控制维度女孩高于男孩,5岁组、6岁组均高于4岁组。(3)祖辈理性/规则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保护因素;祖辈非理性/惩罚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修订后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EmotionRegulationQuestionnaire,CER.Q)对712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1高师生更倾向于使用内控型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重评、调整计划等);2高师生只在自我安慰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使用更多自我安慰;3大一学生使用更多调整计划策略,大二大三学生则使用更多的灾难化与责怪他人策略;4不同专业的高师生在调整计划、积极重评和灾难化等雏度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师生整体使用较为积极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但需积极关注个别群体的情绪调节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经常会独自在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一人,这种情况下对于留守儿童来讲会有心理的缺失,同时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不便。留守儿童一般在16岁以下,幸运的会有其他亲属照顾着,但是有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在家。从2013年开始,针对留守儿童展开了调查,在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有6000万甚至更多。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分析,力求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徐云 《教育导刊》2013,(11):27-30
研究选取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地区学生336名,将留守儿童分成父母均外出、父母一人外出.父母均在家三类,父母均在家儿童组作为参照,考察不同留守经历对儿童的自我评价与情绪应对的影响及不同群体在儿童的自我评价与情绪应对的差异。结果显示:①相比较父母均在家的儿童,父母一人和双双外出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明显偏低:②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倾向于采用独自宣泄、忍耐与顺从策略和情绪行为策略:③在自我评价与情绪应对上,土家族儿童均优于汉族儿童;在自我效能和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在自我评价与情绪应对上,初一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独自宣泄、忍耐与顺从策略与情绪行为策略上,初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六年级与初三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占31%,在父母务工后,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为突出,性别也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自卑、交往、情绪问题。政府支持不到位、教育缺失、家庭缺失给儿童的价值观念、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学校、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策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通过对农村9岁~15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章基于此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感觉统合检核表,对黑龙江省的137名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与性别、年龄、入园与否等因素的关系。研究结论为:农村留守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与已有研究中的城市幼儿基本一致,在大肌肉及平衡、触觉过分防御等方面,女孩表现整体优于男孩,存在性别差异。在大肌肉及平衡能力方面,年龄因素表现出显著差异,年龄低的幼儿大肌肉及平衡方面得分要低于年龄高的幼儿。入园与非入园农村留守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依据近几年关于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分析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发展情况,探讨留守儿童情绪智力存在各种差异可能的原因。并基于布郎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为促进留守儿童情绪智力的发展,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提供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720名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69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两类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特征。结果发现: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弹性及其四个维度(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②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留守儿童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维度上,留守儿童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有随年级的增加而降低的态势,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则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注意稳定性的关系,并考察认知重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随机选取75名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儿童青少年版情绪调节问卷和数字划消测验分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认知重评及注意稳定性三个变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认知重评、注意稳定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在心理弹性和注意稳定性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对注意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提升其心理弹性和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来实现对留守儿童注意稳定性的促进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心理问题突出,情绪障碍就是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之一。辅导老师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孩子的认知,重建合理信念,使孩子走出了情绪的困惑并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抑郁量表、孤独感问卷对1085名来自完整家庭的不同监护类型农村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在情绪适应各指标上,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双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单留守儿童和父母监护的曾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抑郁高、孤独感强;上述差异在男生、初中生中较明显;(2)在总的情绪适应状况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明显差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3)在情绪适应类型的分布方面,有留守经历的三类儿童中情绪适应良好型人数比例明显低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结论:留守现象对儿童情绪适应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特殊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且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普遍偏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很好地预测攻击性行为。从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究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以期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