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奭琛 《云南档案》2012,(12):23-28
<正>信在闽南语中读"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将家书连同汇款寄回祖国的信函,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结合体。经过不断演绎、发展,到清末时期在福建、广东、海南三地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侨批业。侨批业是经营华侨批信的汇兑业,兼具邮政、金融、交通、汇兑、文化等功能,不仅影响着侨乡大地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且对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产生过很大  相似文献   

2.
侨批是华侨寄回家乡赡养胞亲或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民间寄汇形式,通常在信封上附上汇款数额兼有家书和汇款单的功能.侨批的"批"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信,闽南语,潮州方言通常把信称"批(Pue)]";另一个是指"一批",因为旧时华侨寄同家的钱和信一般都是-个船期来一批.经营"侨批"的机构为"侨批局",也称"批信局"、"批局"、"信局"、"批馆"等.负责收送"侨批"的人则叫"水客"、"批客"或"批脚".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7,(14):8-8
“侨批”,“侨”指海外华侨,“批”是闽粤方言对书信的称呼,是一种“信款合一”的家书。侨批档案实际就是海外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相关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及汇款的历史凭证。  相似文献   

4.
侨批档案     
<正>侨批,简称"批"(福建方言或潮汕话都称"信"为"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福建、广东与海南三省市我国的著名侨乡,早年华侨先辈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泛海南渡,前往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由于三地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我国迄至清末,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  相似文献   

5.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财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词,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这首具有浓浓的潮汕韵味的民谣,曾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歌谣既是当年下南洋华侨心态的流露,也是国内侨属生活状态的描述。其中,“批一封,银二元”则道出了潮汕地区旅外华侨向国内亲眷寄信的一种特殊形式——侨批。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2013年6月19日的消息,在6月18日至21日于韩国光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我国西藏自治区档案局申报的《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及广东省档案局、福建省档案局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双双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  相似文献   

7.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从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末,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档案,是指侨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件、账册、票据、证书、谱牒、照片、广告、匾额、印鉴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侨批档案来自民间,本质上是民间档案.民间档案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非国家所有,民间保存的档案.其相较于"官方"档案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侨批档案中的书信、照片、证书、票据等,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二是档案所有权属于民间.尽管国家有一些规定要求,如新修订《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可对个人形成的档案经协商代为保管、必要时依法收购或征购等,但这部分档案的实际处置权往往仍在民间.三是保存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从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末,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档案,是指侨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件、账册、票据、证书、谱牒、照片、广告、匾额、印鉴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侨批档案来自民间,本质上是民间档案.民间档案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非国家所有,民间保存的档案.其相较于"官方"档案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侨批档案中的书信、照片、证书、票据等,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二是档案所有权属于民间.尽管国家有一些规定要求,如新修订《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可对个人形成的档案经协商代为保管、必要时依法收购或征购等,但这部分档案的实际处置权往往仍在民间.三是保存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洪霆 《东南传播》2018,(3):17-20
侨批,是华侨书信及侨汇的统称——侨批业则兼有金融和邮政的双重职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华侨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本文论述了侨批业的形成、发展,侨批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侨批邮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征购到一批1935年至1973年间新加坡华侨与福建家乡亲人间珍贵的"侨批档案"共155封。至此,该馆馆藏"侨批档案"达到3125封。据悉,泉州市档案馆此次征购的"侨批档案"独具特色:首先是时间跨度长,批信时间从1935年至1973年,涉及内容广泛,更能体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政局及社会变化景象;其次是内容独特,其中10  相似文献   

11.
颜涵 《北京档案》2023,(4):30-32
侨批档案是构建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利用侨批档案构建集体记忆的效能。论文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四个层面总结出侨批档案叙事策略,并诠释集体记忆构建过程中侨批档案叙事在增加身份认同、弘扬侨批文化、扩大记忆影响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侨批档案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华侨华人集体记忆的深度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以来的广东侨乡地区,存在一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特殊的借贷和还款模式。侨乡民众为了出国或侨眷为了缓解经济困境等,通过签立借贷契约筹集资金,而后通过从海外寄回侨批银信的方式进行还款。借贷契约与还款侨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诚信思想和理念,对提高社会诚信意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及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侨批档案是我国13个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广东省首个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化遗产,更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被国学大师饶宗颐誉为“海邦盛馥”“侨史敦煌”。广东省汕头市档案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对侨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积极作为,全力推动汕头侨批档案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接续努力,“侨史敦煌”终绽光芒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4.
路晓霞  陈胜生 《档案》2013,(6):19-24
"有信必有款"的侨批使潮汕地区与外港各地在商业制度领域紧密结合。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潮汕侨批档案为资料,厘清当前侨批研究中的一些模糊问题、发掘侨批业繁荣背后的制度动因,无疑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以侨批业为代表的潮汕传统商业不仅有健全的行业制度,还进行了制度创新,从而带动了潮汕商业的繁荣和商业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潮汕侨批记载着有关潮汕大地与海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宝贵历史资料,是研究近现代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侨批文献著录应遵循客观著录原则、完整著录原则、关联著录原则、批封结合内信著录原则,著录项目包括列字编号、收批地址、收批人、批款、寄批人信息、写批日期、内信、邮路。目前潮汕侨批文献著录工作正在起步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档案》2015,(9):13-13
日前,福建省财政下达609万元资金。用于省档案馆侨批档案固定展和侨批档案史料编撰出版。除此之外,福建省财政每年还下拨80万元经费(2年期),用于侨批档案的征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和福建侨批文化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营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纲,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侨批档案集中体现了华侨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和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侨批档案作为世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论文在对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进行国际关系、国家认同、亲情关系等层面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解剖数字创意产业驱动侨批档案开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文创研发提供新理念驱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深度发掘提供新技术助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影响力提升提供新空间拓展。在数字创意产业背景下提出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利用数字藏品产业推动侨批档案对国外的文化输出、数字文旅产业促进侨批档案对国内的文化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侨批档案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日前,14万件完成数字化处理的“广东侨批”分别由江门市、梅州市和汕头市三家同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进馆。同时,我国第一家专门收集侨批档案的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暨汕头市档案馆分馆在汕头市成立,长期游离于档案馆之外的侨批档案从此被纳入国家档案资源系统。  相似文献   

20.
《陕西档案》2009,(2):9-9
日前,14万件完成数字化处理的“广东侨批”分别由江门市、梅州市和汕头市三家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进馆。同时,我国第一家专门收集侨批档案的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暨汕头市档案馆分馆在汕头市成立,长期游离于档案馆之外的侨批档案从此被纳入国家档案资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