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发动了武装进攻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不到三个月,就顺利地占领了整个中国东北,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美帝国主义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它不仅不对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加以干涉、制裁,反而采取了积极纵恿和支持的绥靖主义政策。美国  相似文献   

2.
答:“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是蔣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訂的卖国条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蔣介石卖国政府,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投降政策,而集中全力进攻我革命根据地,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这两个卖国协定就是蔣介石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和对外投降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和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正义性,从来无人置疑,就连汉奸汪精卫也曾理智地认为,日本“穷凶极恶,侵略中国”。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叛国投敌,并在南京建立了公开充当日本帝国主义帮凶和鹰犬的伪政权——汪记“国民政府”呢?本文就南京伪国民政府出现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政策的产物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虽然顺利侵占了武汉,但此时它的弱点明显地暴露出来:经过我国军民十五个月的奋勇抵抗,日本兵力大量消耗;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军队日趋分散;由于军  相似文献   

4.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重要起点,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关键性一步.正如毛泽东所说:“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民族矛盾已经开始超过阶级矛盾”.“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了.”在中华民族到了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的“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进行了十四年的血腥的殖民地统治。与其侵略的政治目的相适应,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伪政权,在东北实施了以愚民奴化为核心的殖民主义教育。本文试图对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2012,(8):9-10
1919年春,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这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不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政府卖国罪行的愤怒郁积已久的大爆发。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师范教育发展历程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战前日本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明治初年日本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其土地的严峻形势。在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作出了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重大抉择,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花”三大国策。其中,“文明开花”就是要实现日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要将当时的日本社会由封建主义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必须从科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与我党“逼蒋抗日”张建芳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继之又不断地向内地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当时掌握国家权力的蒋介石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妥协退让,对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1.
徐莉 《武陵学刊》2024,(1):90-96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在中国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在五十年的殖民历史和复杂权力演绎中,一种裹挟了殖民霸权和帝国主义殖民意识形态的看与被看的二元关系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形成。日本作家对中国台湾主要采取了三种凝视视角:傲视、盯视和卑视,这三者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体现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的侵略本质,也反映了当下台湾右翼集团宣扬的“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台一家亲”等言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战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概况据我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理论根据是:(1)帝国主义列强各自侵占中国各地;(2)中国是处在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状态,向来没有形成统一政权;(3)在中国社会里没有自己发展的因素。这就是所谓“中国停滞论”。1945年,天皇制度下的日本自1874年侵略台湾以来的对外侵略的国策完全破产,以及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这铁一般的事实根本否定了“中国停滞论”。从此以后,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面临着改变战败以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右翼极端主义是一种为日本扩张政策提供辩解和保护的思想,目的是“增强日本精神和日本民族主义”。被奉为现代化之父的福泽谕吉(Fukusawa Yukichi)就是一个极为顽固的右翼极端分子,他鼓励日本人的帝国主义倾向从而推动了当时日本的扩张政策。今天日本右翼极端主义表现出三种倾向:一种表现为不愿承认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有一定反美情绪;另外一种表现为新的保守主义;还有一种表现为传统的保守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伪满洲国皇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一手炮制的傀儡政权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宫廷遗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东北。1932年2月在关东军操纵下,成立了所谓“东北行动委员会”,于沈阳召开“建国会议”,拋出了“满洲建国方案”,决定利用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任“执政”。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活动,溥仪于1932年3月8日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下来到长春,次日宣誓就职。1934年3月,又改“满洲国”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北的猖撅走私,是它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侵占华北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华北。同时积极实现对华北的侵占,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动用武力、玩弄骗术,培植和策动第五纵队进行分裂、颠覆、暴动以及大搞“独立”、“自治”等丑剧的同时指使大批日鲜浪人在华北进行猖撅的走私活动,妄图扰乱中国金融、动摇中国财政、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破坏中国海关行政统一,配合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活动来实现对华北的侵占。  相似文献   

16.
【我解读】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为家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相似文献   

17.
从"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看日本的侵略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地区相继沦陷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持续了长达 14年之久 ,东北地区的人民遭奴役 ,资源被掠夺。为了稳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他们勾结一些汉满的民族败类成立了所谓的“满洲国” ,并积极在东北地区实施奴化教育 ,充分暴露了其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41页 :“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 ,他的‘抗战到底’的‘底’ ,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 ,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的主权……”193 1年“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进一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 ,对华北又发动了新的侵略扩张 ,193 3年初日寇占领热河省 ,并对山海关等长城…  相似文献   

19.
“何梅协定”,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5年6——7月秘密达成的卖国协定。它是继《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个严重步骤,是蒋介石投降卖国的又一例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盘计划中,吞并华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的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产物。本文就此试作简要阐述,从日本对华政策的角度,来说明《二十一条》的背景。一《二十一条》是日本对华政策发展的必然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无论从完成日本的帝国主义体制,抑或从确定其“大陆政策”来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俄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