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竞争的“角斗场”上,出奇方能制胜;在铺天盖地的订单中,诚实守信才能使读者情有独钟;在千峰争秀、万舟竞渡的刊林书海中,独辟蹊径方能尽领风骚。考场犹如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是决定命运与胜负的关键;考试有如登山,一道道考题有如一处处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梁漱溟受到了来自执政党方面的严厉批评和大规模的社会批判。对此,梁漱溟以自省力、独立性、平淡心、使命感坦然面对。以自省力去除抵触之心、委屈之情;有独立性方能于风浪中不动摇、不失自我;持平淡心方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怀使命感方能超越“小我”而通达“大我”之境。据此,梁漱溟在挫折面前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也给我们展示了“最后的儒家”所具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3.
蔡建亮 《新疆教育》2012,(20):159-159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感到没有疑难,就不会有求知的欲望。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宋代朱喜所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于永香 《班主任》2012,(2):46-47
好胜心理。有些学生喜欢在物质的互相攀比中“争强好胜”,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有,并且一定要强过其他同学,方能有胜利的感觉;一旦被其他同学超过,便寝食难安,挖空心思也要“拔得头筹”。  相似文献   

5.
此次习作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中,把收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最想告诉大家的理清楚,写成一篇习作。这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那么如何写好本次习作呢?首先,“厚积”方能“薄发”。在综合性学习中,你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多方收集资料。方法一:上图书馆或书店查找相关的课外书;方法二:借助电脑上网搜索;方法三:找长辈调查访谈,做好记录。这三种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配合,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材料尽量收集得多一点,因为只有收集多了,才更有选择的余地,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其次,要做好…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在质疑中探究,在激辩中求知,方能有效地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很高兴能与陈金华老师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踮起脚尖”究竟是“赘余”还是“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澄怀味象”中“澄怀观道”,或由“感物兴怀”而“神超理得”,一直是视觉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单点布光、三点布光、综合布光等灯光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勾股定律、黄金分割定律以及双曲线定律和对角线原理等方能因常、反常皆合道。由此所造就的视觉艺术造型方能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实现“道一”、“道无量”、“圆融”三境相合相生的意境深层审美结构中道之认同境层。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方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总结几年教学认识,古诗文作品中弘扬的美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是混成于天地之先的“自在存在”,它影影绰绰,似不能被完全认识,却在天地万物中又无处不在。而“道”最根本的德性便是“不争”,这种不争之德是引导万物向善的根本;“上善”应该是“不争”的,“不争”方能自然而然、长生久视,这是一种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美。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的“角斗场”上,出奇方能制胜;在铺天盖地的订单中,诚实守信才能使读者情有独钟;在千峰争秀、万舟竞渡的刊林书海中,独辟蹊径方能尽领风骚。考场犹如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是决定命运与胜负的关键;考试有如登山,一道道考题有如一处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张鹏航 《德育信息》2002,(10):24-25,33
张行简在《熟中琐言&;#183;端品》中云:“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陆世仪在《思录辑要》中也说:“人品不端,则自知不足以为师也”。品端身正是教师为师立教的根本标准和应有的重要师表风范,只有“慧中”方能“秀外”,只有“德馨”言行才能透示出真善美。  相似文献   

12.
凡优秀作,皆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何谓“发展”?即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掌握了大方向之后,做到下面几“多”,方能在“发展等级”的领地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朗读”和“朗诵”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条界线,在不少现代汉语教材和有关论著中,谈到“朗读”,总要先和“朗诵”比较一番,找出一些差异来,普遍形成一种“朗读”、“朗诵”的界说,(以下简称“界说”),这种“界说”在语文界特别是中小学“朗读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 笔者在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界说”中存在着一些习焉不察的问题,并觉得,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得失高下,因此有必要加以“正名”;“名正”方能“言顺”。  相似文献   

14.
以意造象是文学创作中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外化技巧,从古至今文学家们均普遍运用。以意造象应讲求“意”的新颖、深刻;而“造象”应符合事物本质,要有象趣和个性,方能产生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微专题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搭建指向理觯的“学习支架”,不仅能建构清晰的教学流程,也能打开学生参与阅读的多重通道。构建知识图式支架,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搭建情境活动支架,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支架,开掘学生阅读空间。在教学中,各类“学习支架”需因文而建,灵活运用,方能促进师生在阅读中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哈佛法学院1870年率先使用案例教学以来,在运用地过程中出现了“体”与“用”的迷失。案例教学须坚持“本质直观”的内在理路,坚持案例为工具之用,教学效率为体;案例的事实为用,教育价值为体;语言为用,理解为体与对话为用,批判为体的思路,案例教学方显露本源力量,方能获得其应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差异的困境——论冲突中的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女性文学的实际状态和“女性”在当代文化符码中的实际位置的分析,论证了当下的女性文学在与男权中心文化的冲突中陷入了“差异”的困境;同时指出,只有消除差异/平等的二元对立观,男/女、正/偏的社会符号结构方能消解。  相似文献   

18.
<正> “朗读”和“朗诵”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条界线,在不少现代汉语教材和有关论著中,谈到“朗读”,总要先和“朗诵”比较一番,找出一些差异来,普遍形成一种“朗读”、“朗诵”的界说(以下简称“界说”),这种“界说”在语文界特别是中小学“朗读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笔者在较长时词韵实践和探索中发现,“界说”中存在着一些习焉不察的问题,并觉得,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得失高下,因此有必要加以“正名”;“名正”方能“言顺”。一“朗读”和“朗诵”人们是怎样区分的呢?《现代汉语词典》(78年版)下的定义是: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相似文献   

19.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以深于父母的感情,无私地向学生播洒爱的甘露:以胜于妈妈胸怀般的温暖融化儿童心里的冰块,从而架起通往儿童心灵的彩桥。师生心心相印、亲密无间,教师方能传其“道”。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数学老师来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外乎抓两个方面:一是抓学生的“思”;二是抓教师的“导”。“能思善导”的数学老师,方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