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胜利后至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挫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用军事手段扼杀苏俄的企图。此后,社会主义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开始从军事冲突阶段过渡到和平共处、相互交往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知识链接】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苏维埃俄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在经济上濒临崩溃。为了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苏俄人民在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同时,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外交斗争中苏俄政府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贸易联系,终于冲破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反苏联合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其中,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在武装干涉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从东部严重地威胁着苏俄.苏俄人民经过四年多的英勇抗战,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西伯利亚,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是在1918年11月间,即在十月革命胜利一年后写成的。对于十月革命这个伟大历史事件,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劳动人民衷心拥护,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则坚决反对。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考茨基也在十月革命以后不久,配合帝国主义对苏联的武装干涉,急忙发表了《无产阶极专政》小册子,从理论思想战线上拼命地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考茨基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一贯  相似文献   

6.
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俄国反革命势力,接连不断地对苏维埃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1920年4月,波兰地主武装和弗兰格尔匪帮又在俄国的西部战线重新燃起了战火。侵占西伯利亚的日本干涉军也蠢蠢欲动,图谋把新的战争强加在苏维埃俄国头上。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被连年战祸拖得疲惫不堪,如今又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差不多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后,都会遭到旧制度维护者的武装干涉。二战后,国际帝国主义对欧亚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千方百计地进行颠覆、封锁和干涉,只不过欧洲由于有雅尔塔体制的制约,那里只出现了“冷战”,在亚洲则不然,“冷战”迅速演变成“热战”。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亚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对越南、朝鲜、中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经过八年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年)、三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巩固,在亚洲出现了新的“均势”。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从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积极倡导和  相似文献   

8.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劳动人民的国家,第一个新型的多民族的国家。列宁在这时候提出:在最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帮助之下,落後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以展阶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学说。列宁这一学说的伟大意义,首先的和最重要的是在於解决了尚落後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对亚洲来说,列宁这一学说,武装了亚洲一切殖民地以及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羣众,使他们觉醒了,知道在業已取得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帮助之下,可以从前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由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于11月7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0.
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各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又组织了俄国国内的反革命武装叛乱。苏俄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开展了反对国内外敌人的英勇斗争。 1918年春夏,敌人的武装干涉和叛乱被粉碎后,协约国便加紧武装俄国国内的白卫军,先后组织了三次猖狂的联合进攻(1919年春至1920年春)。第一次的主力是东线的高尔察克军;第二次主力是南线的邓尼金军;配合的有两次侵犯彼得格勒的龙登尼奇军,均被击溃。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提上了苏维埃国家的日程,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进行新的探索。在俄国这样“半文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作出回答,恩格斯谈到这个问题时只是说:“这些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说”。列宁面对这个全新的课题,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明确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和平演变是帝国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帝国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手段很多,然而其基本手段却不外乎武装干涉与和平演变两途。 一般来说,武装干涉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初始阶段所采取的手段,其目的是将刚刚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在摇篮里,和平演变则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已经成长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和平手腕,使社会主义逐渐地倒退到资本主义。两种手段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只有方式上的区分,我们切不可在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反动战略面前麻木不仁,应该百倍地提高警惕,广泛、深入地开展反和平演变斗争。  相似文献   

13.
<正> 如果从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一、“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既定性体现在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既定的实质内容、既定的行动手法上。 从历史背景看,“和平演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较量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20世纪初武装围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20世纪50年代初对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进攻的受阻,及后来的对中国经济封锁等手段的破产,一方面使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震惊和震怒,另一方面也迫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整反对社会主义的对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和平演变”的战略出笼了。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后,官僚主义在俄共党内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逐渐蔓延起来,严重地影响到俄共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同官僚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重温苏俄时期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总结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经验,无疑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从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首先在俄国建立至今,已有72个春秋了。但是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对它的攻击和诽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在我国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期间,在这次从动乱到反革命暴乱过程中,以及我们平息暴乱之后,极少数搞自由化的人和国际帝国主义反共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什么“法西斯独裁”,“专制暴政”,“毁灭民主”,“践踏人权”,“镇压人民”等等,把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攻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我们必须坚决揭露和驳斥这些谬论和攻击,正确地认识和坚决地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搞自由化的人,反对与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把专政与民主割裂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用资产阶级民主来掩盖资产阶级国家对人民专政的实质,用无产阶级专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对外开放思想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辉煌成就。苏俄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给经济技术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斗争中,十分注重对干部的法制教育。他认为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是为巩固无产阶级统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干部即“公务人员”是人民雇用的“工人、监工和会计”,是“礼会公仆”,他们代表人民管理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法令和政策等等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带头守法、执法,既是社会主义法制本身的要求,同时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诸如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等,都作了大量精辟的阐述,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列宁根据当时苏俄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经多方探索,找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这条适合于当时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行之有效的道路.列宁这一理论和实践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巩固政权、管理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列宁及时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在他领导苏维埃国家建设的七、八年间,虽然没来得及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但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是列宁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