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作为新生代导演,以其犀利的选材视角、浓墨重彩的影像画面以及充满张力的叙事节奏,展现了女性生存困境下的悲歌与欢乐。她的作品是对变迁社会的一种思考,表现的是如激流般善变的社会浪潮中女性的命运以及纠缠在命运背后的欢歌抑或哭泣。李玉电影故事的传奇性、人物的觉醒性、水意象的抒写以及其中渗透的传统美学思想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吉倩倩 《语文知识》2012,(4):105-107
王安忆擅长书写女性故事。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切的审视和观照。《天香》中细腻、丰富的女性形象刻画和生动、真切的女性命运描写,延续了王安忆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精彩书写。《天香》中的女性充满了自我意识,面对感情的受挫和命运的不济,她们敢于从爱情、生存的困境中突围,并通过建立姐妹情谊和对劳动艺术化的追求实现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更多地关注了现代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困境.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在莱辛笔下描写出了"自由女性"的自由困境以及她们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屈探寻,指出了"自由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必须建立在男性和女性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从故事形态看,鲁迅小说《白光》讲述的是封建士子落榜殒命的故事,该故事批判的锋芒似乎指向封建科举给旧知识分子造成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从故事实质看,鲁迅小说《白光》那封建士子落榜而殒命的故事形态背后隐约揭示旧知识分子因为精神失根而引发出惶惑与找寻。  相似文献   

5.
小说《妇女生活》与电影《茉莉花开》都是以建构女性为中心。《妇女生活》书写的是女性生存的命运轮回,电影《茉莉花开》呈现的是女性命运的自我突破。不同的女性特质建构来源于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伦理需求,作家与导演因此设定了不同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女导演的出现使中国的银幕上出现了女性微弱的声音。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男权文化的过于凝滞,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和愈演愈烈的消费文化更使女性电影的发展遭遇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混乱的情节设置;回归传统的人物塑造;模糊不清的叙事视角。在这种迷途中创作的女性电影,“女性”又一次成为被放逐的主角。女性电影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由来已久的男权思想,为女性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小说《妇女生活》与电影《茉莉花开》都是以建构女性为中心。《妇女生活》书写的是女性生存的命运轮回,电影《茉莉花开》呈现的是女性命运的自我突破。不同的女性特质建构来源于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伦理需求,作家与导演因此设定了不同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关注女性命运,描写了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揭示出女性个体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方方小说里的主人公多为女性,男性在作品中只是构成女性命运的因素之一。他们或自私冷漠,或隐身缺席,或退居幕后,虽然方方对男性着墨远少于女性,但男性无形中却充当着男权文化的帮凶,对女性命运进行操纵。文章通过分析方方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揭示女性遭受生存与精神压迫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0.
姚鄂梅创作伊始便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女性形象,新作《西门坡》继续保持对女性的关注,文本构造的几乎就是一个现代的“女儿国”,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形成了一个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故事,构成了女性独特的寓言指向.而她往往是借助女性这个载体去探幽复杂的人性和变幻的命运遭际,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执着于向人性深处探寻.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王金安的电影《图雅的婚事》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这部电影讲述了蒙古牧民图雅带夫嫁人的故事,它探讨了面对生存和生活的困境,一个女人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生活下去的问题。电影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生命的尊严问题,同时对于复杂的两性关系也进行了表现,最后影片为我们烘托了一种非常悲凉的情调,展现了人性中的孤独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作为社会小说,虽不以表现女性世界为主,但从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自主意识与生存权利的消失殆尽,女性自我意识在故事中之被压抑、被忽略,以及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定位,令人注目。作品通过所牵涉到的各类女性群体,客观而形象地展现了清代女性在社会规范与要求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迟子建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原始风景》、《麦穗》、《逝川)中,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真实深刻地书写,并由此导入对形成性别差异的文化根源——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反思,暴露了其对妇女生存的危害性与残酷性,以及女性对它由屈从、认同到捍卫、延续的荒谬性与可悲性,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田颖 《文教资料》2014,(29):140-142
王全安电影中的女性,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而导演着重凸出的是这些女性在困境中的态度,影片中的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加勇敢,她们以一种主动、勇敢、强势的姿态与不公的命运对抗着,导演给予了女性充分的观照。尽管这些女性的结局是不尽人意的,但面对困境,她们所呈现的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足以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7.
《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主要的主人公为四对美籍华人母女,电影时间跨度非常大,体现了华人女性命运的发展历史,其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女性以往的惨淡生活,以及她们维权主义的苏醒,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做出的努力。电影故事情节以"鸿毛的故事"为开始,同样最终也以"鸿毛的故事"为结尾。本文将对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权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恒久关注而著称。她善于通过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女性的抗争与无奈。在形象刻画中,其主要作品《麦秸垛》、《棉花垛》和《玫瑰门》刻画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压制下女性的生命本相和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20.
女性困境一直是女性主义者试图解决的问题,但伴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困境不但未解决,还出现了更多隐晦复杂的问题。作为专注于女性自身书写的女作家,林白的《说吧,房间》以极具符号象征意义的房间为题,用两个女人相反相成的命运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困境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