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大型古装电影《夜宴》是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的成功改编。两部剧的相似情节均为叔父受情欲和权欲指使以剧毒弑兄篡夺王位,娶兄嫂立为王后发生乱伦。年轻的王子身陷危难为父报仇的坎坷经历。然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等诸多因素,使看似相同的王子复仇主题,蕴含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内质。电影《夜宴》在借鉴《哈姆莱特》王子复仇剧情的同时突显了自己的新意和民族特色,塑造出了不同于哈姆莱特的中国式王子。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典型塑造的最高成就,是天才的艺术家深刻而周到的手笔所雕塑的一个真正的人。历来的评论家及研究者传统地认为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动是矛盾、软弱、延宕、忧郁的;而本文把哈姆莱特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的情节环境中,通过深沉精辟、充满哲理的内心独白及他始终挣扎着、抗拒着、苦苦执著于肩负的责任积极的行动过程,证明他是全剧中最积极和主动的行动者。哈姆莱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雄伟大志,一直在挑着理性的灯笼寻找着大写的人,他身上时时闪现着决心和智慧的炽热的光彩,不仅仅专注于个人复仇而且深深思考到各种带根本性的社会道德、行为意志、生存死亡等重大问题,具有扭转乾坤的大志。任何对哈姆莱特形象简单化、抽象化、片面性的理解,都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面对鬼魂的召见,哈姆莱特没有立即采取行动,以及没有杀死祈祷中的克劳迪斯等行为方式,并不是由于哈姆莱特一味延宕的表现,而是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谨慎、有思想、成熟稳重的性格表现。论文以哈姆莱特的行为抉择及心理活动为切入点,主要对其"延宕"问题经行重新审视和探析。  相似文献   

4.
曹禺先生的《原野》是一个关于"父债子还"式复仇的戏剧。仇虎的内心所背负的是来自父亲的责任压力,"父债子还"式复仇对他来说,是命运给他安排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部作品虽然最后以复仇的完成、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但复仇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仇虎的"父债子还"式复仇则因自我精神的审判而消解,都变成对复仇本质的一种嘲讽。  相似文献   

5.
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殿堂上的璀璨明珠,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忧郁、敏感、踌躇、犹豫,反复迟疑,数次错过最佳复仇时机,最后导致了母亲、恋人和自己死亡的悲剧。本文试图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出发,分析了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以求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哈姆雷特》于1962年问世,被公认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成了新的艺术特征,《哈姆雷特》被多次改编搬上荧屏,在被改编39次之后,胡雪桦带着浓厚的"哈姆雷特"情节,将西藏王子的"复仇"之路转化为"救赎"之路。《喜马拉雅王子》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上,拨去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藏族王子;它融合了高雅与低俗文化,做到了雅俗共赏。本文试从主题、场景、藏风三个层次解读《喜》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色,阐释精英文化如何从边缘回归中心,适应大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喜剧作品都非常着迷于复仇的主题,其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并呈现出了与时代特征相辉映的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艺品质。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这三部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为例,分别从情爱的复仇、法庭的复仇和王族的复仇三个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复仇主题的法律伦理、复仇模式、戏剧美学和人物刻画等方面作一个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司马迁的文化复仇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中的复仇有宗法复仇、士林复仇和文化复仇三种形式,前两种复仇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化复仇则是司马迁从抗争悲剧命运中独创的。其动力来源于人生的困厄与耻辱,其方式是诉诸文化学术著述事业,其特征表现为对个人恩怨的超越,其目的是对此前耻辱实现补偿和过补偿。文化复仇揭示了文化学术事业的功能与历史地位,拓展了人的深度与广度,并给人类留下了积极的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对于莎士比亚著作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可惜却很少出现拥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作品,《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出现让我们看到希望。本文就《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在理论的颠覆与认识的超越以及学术态度的开放和研究主旨的回归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约拿是以色列先知,因逃避上帝诫命遭罚而悔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因之概括出"约拿情结",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约拿怀有强烈的秩序和法律感,但缺乏爱心。通过文本对照,发现哈姆莱特及鲁迅小说《铸剑》中的眉间尺与约拿有不可忽视的亲缘联系,都是迂执的护法者。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复仇主题在四十年代的剧作《高渐离》里,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被赋予了一系列非传统的特质。即有别于传统复仇主题动机上正义性和理想性的模糊,情节结构上单一、线性和封闭,复仇方式上简单,而是呈现出复仇动机的理性化,复仇情节的复杂化,复仇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大秦帝国在建国立基前经历了十三代几百年的创业奋斗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军事、经济底蕴与实力。以武立基、武力建国是秦人成功的一条不二道路,秦人长期生存在西北戎、狄等少数野蛮民族之中,艰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给秦人太多生存的障碍和展示勇武的机会,悍勇尚武,隆兵重伐,是这一时期秦人唯一的选择。历史选择了骨子里透着霸气的"赳赳老秦"岁月锻造出了有"虎狼之帮"称谓的秦人"锐士",凭借军事、文化上的强势,挺进中原,完成了"扫六合,成一统"的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13.
复仇故事是《史记》中的重要材料,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14.
《燕丹子》、《吴越春秋》、《越绝书》是汉代的三部杂史小说。这三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章通过对三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差异性"是服务地方的基本特征;服务地方是其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是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服务地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与哈姆莱特都通过个体的毁灭实现了自身的永恒,强烈的悲剧意识背后潜藏着不朽的生命力.但是,二人共有的悲剧性中实则存在着相异性——俄狄浦斯与其所处的环境渗透着酒神精神,他自身神性与人性的双重性加重了他的命运悲剧;而哈姆莱特及其所处环境融入了更多的日神精神,延宕的性格特点及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性格悲剧.俄狄浦斯在“必然”中挣扎,哈姆莱特在“或然”中毁灭.  相似文献   

17.
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作者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文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哲学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更深层理解,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着眼于人的"类"生存和"类"延续,因此,人类中心必然成为生态哲学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20.
尊重需要满足受挫,让人在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中丧失了归于社会主流并得到其价值认可的可能,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受挫,把人置于一种无法遵循自身原则或社会价值准则提升、完善自我的困境,这二者是复仇情结共时性成因的显性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