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正确进行择业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抓住机遇。调整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  相似文献   

2.
基于当前就业形势,"90后"大学生想要在这种复杂的就业背景下成功脱影而出,就一定要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了可以更好地研究"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针对我省9所高校的1000名"90后"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全面了解"90后"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总结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找出其影响因素,引领"90后"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世斌 《职教论坛》2007,(21):15-17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心态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导致毕业生人数膨胀,再加上下岗人员和军转人员要就业,进而导致就业岗位增加滞后于高校扩招,而大学生就业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金融危机影响下中职毕业生应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基础技术操作工.中职毕业生要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职生在择业中存在误区的原因,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阐明中职毕业生应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端正择业态度,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毕业生总量的逐年上升,有些毕业生暂时不就业,形成慢就业现象。95后毕业生初入职场,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比例也很高。但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就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只能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各类招考,想要通过二次择业提高就业质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2019年广东省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政策,本文主要针对该政策,与其他有关就业政策进行对比,研究不同政策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今年大学毕业生727万,是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已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有关政策和举措,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向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端正择业心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光明日报》教育部于6月17日在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教育沙龙,邀请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代表共同分析探讨推进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嘉宾们围绕宏观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90后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择业心态等原因所带来的就业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现将部分与会嘉宾发言摘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的老模式发展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办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必然要引起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不适应,因此,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 一、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还将逐步由“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过渡和转化。这种新的就业、择业形式,加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随之迅速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和选择余地也不断增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相对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心态与就业期望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彰显。高职高专学校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一步做好学生择业教育并将它作为就业工作的切入点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对毕业生求职择业心理进行"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主动干预"三个环节有机结合的心理干预完整体系,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干预的新模式。并对此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更加突出,加之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样就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心理的问题。主要有: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怯懦心理、自负心理、功利心理等,客观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正确处理和改善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不仅对做好应届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对做好非毕业生工作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逐渐走向市场。由于受到就业观念滞后、择业心态不良、用人单位要求渐高、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市场时感到困惑和忧虑。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系列调查之一关注农村与城镇毕业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模式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全面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他们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衰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成立和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紧密相连的。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传统的“统包统配”、“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确立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目标模式。为顺应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人才结构不合理、供需脱节、就业观念滞后等。因此,教育部门有必要联系社会各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等,从多方面努力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基础性与主导性作用日益显现。"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将增加至338万。2003年、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03年9月初统计,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9月1日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3个百分点的增长,给我们的感觉似乎2004年就业率比2003年也只不过好一点点,但是究其基数之大,我们便不难发现,增长了3个百分点就说明50多万人已经成功就业。那么2005年呢?高校毕业生基数为338万,就业率要想与2004年的73%持平,就要再为40多万人解决就业问题。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年紧过一年的严峻局势,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相信,在总结前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王世斌 《职教论坛》2007,(11S):15-17
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现象分析入手.说明高校毕业生热哀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直接因素是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巨大,毕业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允许毕业生“自主择业”,但还有一些制度影响毕业生自由流动。另外,传统社会文化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