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兰成德研究札记四则高亢一、“御沟深,不似天河浅”康熙十五年,纳兰成德与顾贞观相识,一见即恨相识之晚,有《金缕曲》一阂相赠。以后不久,又写了一阕《金缕曲》再赠梁汾:酒青衫卷,尽从前,风流京兆,闲情未遣。江左知名今甘载,枯树泪痕休泫。摇落尽,玉蛾金茧。...  相似文献   

2.
纳兰成德《咏史诗》20首试释高亢纳兰成德《咏史诗》20首,起战国初至北宋亡。计战国初二首,三国六首,南北朝七首,唐三首,宋二首。因事立论,前后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通过这一组诗可以看出纳兰的历史观,从而考察纳兰的思想。纳兰论咏史诗,主张有意而不落议论...  相似文献   

3.
马乃骝、寇宗基二位先生在纳兰成德研究的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首先提出了纳兰成德觇梭龙的西北说,引起人们注意徐健庵纳兰碑文中“卒有成功于西方”的话,而对觇梭龙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在人们都注意于纳兰词的研究时,他们又对纳兰诗作了全部的注释,对于纳兰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这两件事都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的。惜乎二位先生未能作更深入的研究,这两个问题都还留有大量的工作。美玉多瑕,大概是开头工作必不可或免的吧?觇梭龙问题现已有讨论,还要继续讨论下去。这里只就纳兰诗的注释中的谬误之处,举出几个例子,作一点讨论,以供注释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纳兰成德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着重研究纳兰成德生平的论文,尚嫌不多.纳兰成德生平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未能澄清,影响对于纳兰成德的深入研究.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如纳兰成德的词风问题,有人认为他的爱妻卢氏逝世,是他词风转变的关键.以前有承平乌衣少年、樽前马上之概;悼亡以后,所为诗词,辄寄哀音.要证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必须对纳兰诗词作个全面考察,哪些诗词是前期作品,哪些诗词是后期作品,然后才可看出其转变的轨迹.又如觇梭龙问题,梭龙即索伦,虽已大致论定,但纳兰是否有西域之行?有功于西方,究指何事?他的觇梭龙或奉使西域,对历史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对其本人的思想有何影响?还尚待论证.  相似文献   

5.
纳兰成德是清朝满族著名的词作家,在其三百四十九首词作中,有一百三十三首使用了叠音词,可见叠音词对于纳兰成德词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年谱(谱首部分)赵秀亭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容若姓纳兰氏。纳兰或作纳喇。清史稿文苑一:性德,纳喇氏。满洲源流考七:纳喇旧作纳兰。旧,盖谓纳兰为金源旧姓。徐乾学纳兰君神道碑文:纳兰氏,旧著姓,...  相似文献   

7.
《侧帽词》是纳兰成德早期词的结集,康熙十五年由顾贞观协助删定。《侧帽词》因成德的成名作《金缕曲》"题顾梁汾侧帽投壶图"而得名。纳兰词中可辨识属《侧帽词》的作品约25首,对研究成德思想与创作的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旧知”究指何人 我在《纳兰成德诗笺注》中将《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的“旧知”注指柳永,自是笔误。但有的同志认为:“‘旧知’是指徐乾学、顾贞观等人。”其实也是不对的。成德“举礼闱”是在康熙十二年三月,他中举乡试是在十一年八月,他拜徐乾学为座师正在此时,相距不过半年,岂能称徐为“旧知”?而成德与顾贞观结识却在康熙十五年,又晚了三年,更不能称为“旧知”了。其他早期友人如韩菼、翁叔元、马云翎、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等,也都在乡试后相识的,均够不上成德的“旧知”。  相似文献   

9.
徐乾学所撰《纳兰君神道碑》在叙述纳兰卒后,康熙于行在遣宫使告祭之后,说:“君有文武才,每从猎,射鸟兽,必中,卒有成功于西方,亦不为无所表现。”他在前一年所写的《纳兰君墓志铭》中,没有提到这件事,韩菼所写的《纳兰君神道碑》中也没有提这件事。因而以前的纳兰研究者,没有人注意到纳兰的西行,甚而有人曾说纳兰一生没有去过西北。马乃骝、寇宗基二位同志在《纳兰成德觇梭龙新探》中,根据这句话提出梭龙在西北之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但梭龙究在何处,所谓 “成功于西方”这句话究应怎样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供纳兰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纳兰成德不只是词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学者、一位政治活动家。他全部诗词六百七十七首,其中吊古、拟古、咏史诗词就有一百二十首,占其全部诗词的百分之十八左右。吊古多赋兴亡之感,拟古多抒一已之襟怀,只有《咏史》二十首是专论政治历史,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纳兰成德胸怀大志:“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自恃是“精权奇” 的“宛马”,“天闲十万匹,对此皆凡材”。他要“横出天驷前”,要随北斗而旋转起来,要亲挽银河,“普天一洗”。他勤奋好学,文武兼备,他的座师徐乾学说:“间尝与之言往昔圣贤修身立行,及于民物之大端,前代兴亡理乱所在,未尝不慨然以思。读书至古  相似文献   

11.
高亢 《承德师专学报》1993,13(4):49-55,6
对清初满族最大词人纳兰成德的研究,现正逐步深入。他的诗词作品及理论、经史方面的成就以及生平事迹,已都有人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觇梭龙”问题,自马乃骝同志提出西北说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说梭龙即内蒙古科尔沁,最近又有人提出梭龙在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旗政府附近的索陇呼都克。可以说百家争鸣,蔚为大观。每个观点虽都有其独到的一面,但仍觉得不够尽善,有待更加完善。当然纳兰是个词人,研究纳兰,应当主要研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但觇梭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个问题不搞清,影响对他的诗词的理解。比如说,在纳兰的诗词里,除《唆龙与经岩叔夜话》一篇外,还有哪些篇是他觇梭龙时写的?觇梭龙对他的诗词都有哪些影响?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理解纳兰诗词是大有裨益的。我愿对这个问题,再贡献一点浅见,以供纳兰成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讨论。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翰墨传世不多,所能见到者,唯张见阳集其往来尺牍(自丁巳康熙十六年至庚申康熙十九年间),“装池成卷”(朱彝尊)。它是目前唯一研究纳兰笔札的珍贵资料。纳兰性德(成德)是清初一位著名词家,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书法,慕习褚遂良...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对纳兰成德满洲贵公子等身份与家族世仇等情感的矛盾冲突,江南汉族知识分子友朋认同与鄙视悖论的分析,论证以多情敏感的诗人性格,造成成德无力破解,无可逃避的深刻的心灵困境。正是这种独特的心灵困境使诗人吟诵出独具特色的动人诗篇。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目前有关纳兰性德身世的资料很少,而且矛盾之处颇多,以致各家意见歧异.现仅就诸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为商榷.一、关于性德的名字问题纳兰成德字容若,清初权相明珠之长子.性德生前自署名成德,诸近友亦以成德称之,自其逝后,徐乾学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提出“客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后,习称性德.纳兰学者多就此提出质疑,而研究者又多以汉文汉意为前提,试图做出解释.这些解释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究其原因,盖忽略了满族人在入关之初,还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习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满族人使用的是满名.纳兰氏(也译作纳腊或那拉)乃满洲八大著姓之一,当然会更加注意到这一点.以性德家为例,自他始  相似文献   

15.
从创作心理谈纳兰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伤情多”的清初满族词人纳兰成德,其作品当时曾被“传写遍于村校邮壁”,“家家争唱”;清末况周颐将他评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迄今为止,论者多从时代、政治、家世、生平诸因素去考察、解释反映了词人心理流程的词作。本文拟以创作心理为视角,略陈浅见,俟正方家。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客若,别号愣伽山人,清初著名满族词人,满洲正黄旗人.王国维曾赞扬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相似文献   

17.
“香艳”是纳兰词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人们所忽视。纳兰词的“香艳”之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物象、情境、色调的温软香艳和对前代艳体诗人情思语汇的借鉴吸纳。这种风格虽然为诸多因素所削弱,却对提高纳兰词的艺术品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贵为清词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词"哀感顽艳",背后蕴含着个人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纳兰词的生命兴亡意识尤其强烈,这和纳兰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他习儒至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相与交游之士多喜欢抒发兴亡之叹;家族历史和家族命运带来的深刻的生命体悟。纳兰词在展现这种生命意识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描写自然生命的荣枯之变、感叹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和感喟自身身世的漂泊。  相似文献   

19.
纳兰成德始任侍卫的时间是康熙十七年秋冬之际,非康熙十五年。从康熙十五年登第之后,成德经历了长达两年半的待业期,他思想与创作的发展,与这段时间的生活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贵为清词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词"哀感顽艳",背后蕴含着个人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纳兰词的生命兴亡意识尤其强烈,这和纳兰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他习儒至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相与交游之士多喜欢抒发兴亡之叹;家族历史和家族命运带来的深刻的生命体悟。纳兰词在展现这种生命意识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有:描写自然生命的荣枯之变、感叹社会历史的盛衰兴亡和感喟自身身世的漂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