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多模态隐喻性语篇进行分析,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在多模态隐喻语篇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认知机制的形成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为分析叙事性的多模态动态隐喻语篇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给予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概念隐喻是一种映射模式。从认知的角度,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中的人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域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5.
隐喻一直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工具。莱可夫和约翰逊是其中代表,他们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并首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本文介绍了概念隐喻的构成、分类、功能、主要特点,以及国内外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旨在揭示人类表层的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后台认知。它不限于经典认知语言学中的映射关系,能阐明隐喻与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具体作用方式,从而对复杂、微妙的语法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试图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现有流行的网络词汇,将其分为“糅合型”和“截搭型”两种来进行解读,以期揭示网络语言的规律及其背后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7.
双关既是修辞,也是人类的认知方式。选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关,运用隐喻认知理论,从语音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一词多义的角度对其双关的认知特点进行考察,认为剧中语音双关的理解是基于双关词语的语音相似性而产生的"跨域映射"过程,语义双关的理解是听众或读者心理空间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人类的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隐喻意义的建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论文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机制,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建构的解释力,诠释了文化对隐喻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概念整合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普遍认知过程,对隐喻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描写和阐释。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以"像狼一样凶残"为例,探究英汉动物词隐喻的意义构建,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普通语言中70%以上的词语表达源自概念隐喻所体现的隐喻思维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通过隐喻思维习得词汇过程即对要习得的单词特征进行物理的、心理的、语境等方面的联想,将本体和喻体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某词的整体概念.有助于习得者触类旁通地领悟、记忆和应用词汇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及其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提出隐喻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语境作用下关联、对话、投射的结果.并指出对隐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的修辞现象,而且有助于隐喻学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明宏 《文教资料》2009,(31):34-36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润饰辞藻、令描述锦上添花的手段。随着研究向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家从语用学或人的语言实践角度和认知角度出发展开了对隐喻新的诠释。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标志着隐喻研究新纪元的开始。认知隐喻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NBA英语体育新闻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分析。按照他们的概念隐喻理论将所得到的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概念隐喻、实体概念隐喻和方向概念隐喻,然后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三个不同类别的概念隐喻的投射机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合成空间理论"为理论背景,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与认知解读问题。根据输入空间的不同,从认知角度将汉英表量结构中的隐喻分为两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是通过"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而隐性隐喻是通过量词所描述的"原型名词"和表量结构中的"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并尝试讨论其时间隐喻的构成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其可行性。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来分析莎士比亚表达其时间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隐喻.传统的语言现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隐喻的现代理论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围城>中英版本中的隐喻进行比较研究.对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相同和异同进行阐释有助于发掘人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从“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的角度把人们对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虚拟的心理空间,予以存储相关信息,证明了认知的开放性和隐喻性。从“范畴理论”来透析“整合”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之内涵,从“隐喻理论”来透析“整合”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之外延。二者均有无限扩张的生命和生机。为了让老师在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时,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等理论对“整合”之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论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老师在对“整合”的概念理性的认识的同时,熟练驾驭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古诗十九首》,众学者历来都立足于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喻加以分类、解读,并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商务英语中。文章在探讨商务英语中隐喻结构特点、工作机制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商务英语翻译中概念整合过程的三个主要模式,剖析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翻译。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以期能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