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武侠小说被广泛地改编成电脑游戏。在改编过程中,武侠小说为电脑游戏提供了有利的现成故事、文化背景与文化想象,而电脑游戏从叙事结构、故事原型、叙事话语、抒情话语等方面转化了小说,使小说美学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3.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4.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在澳大利亚悉尼谈及武侠小说时说:武侠小说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即:武 侠 小说。必须三者结合,才能名实相符。 首先,在三结合中,哪一样是最重要的?当然应是小说。不能写成传记,更不能写成论文(有人指出,我有几部小说犯了说理过多的笔病。这确是我应作自我检讨的)。这一点似无异议,问题只在于小说写法的讨论了。例如小说总有叙事(武侠小说更加是以讲故事为主的),那么用什么人的眼睛来作见事  相似文献   

6.
通俗小说比高雅小说更符合小说的本旨.港台武侠小说三大家的武侠小说具备通俗小说的特色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悬念层出不穷、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7.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素芳 《考试周刊》2013,(66):26-27
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以古代社会为背景展开。本文对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从其武侠小说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等方面就其对鉴赏武侠小说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唐代产生的武侠小说,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中的一枚奇葩,《虬髯客传》所具有的虚构、武功、任侠、言情、志怪等,不但是构成唐代武侠小说的元素,而且对后世通俗武侠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因此,我认为《虬髯客传》是唐人武侠小说之最,以之为代表使唐人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1.
戏曲武打与传统武术一脉相承,在戏曲漫长的成长变化过程中,传统武术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精、气、神、形"四方面,戏曲武打吸收了传统武术的精华,并加以创新,使之符合戏曲舞台艺术的特殊要求,在戏曲武打情境中得到了神形兼备的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武术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全面大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武术的运动周期太长,缺乏趣味性;武术技击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实用价值降低;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传媒的误导使人们对真武术有些失望;武术科研的迷失使其很难为武术发展指明道路。武术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并根据普通高校当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及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阐述了在普通高校发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认为在普通高校推广和普及传统武术教学,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沧州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术文化是沧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缩影.沧州武术谚语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归纳精辟的武术要领,是习武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沧州武术谚语进行探究,揭示蕴含其中的隐喻思维,从而加深对沧州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c,得出结论:武术是石河子市社区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武术健身已是石河子市社区居民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石河子市的武术开展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模式,如何加强宣传,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武术活动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在高校体育中普及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高校武术运动,充分挖掘武术运动的内在价值,对推广武术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运动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沧州武术谚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隐喻是武术技能形成、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认知工具,使我们透过那些可感可知的形式,完成对武术精髓的深刻把握。在沧州武术谚语中,隐喻思维的渗透无处不在,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象性、局部性、多样性、经验性。  相似文献   

19.
层次化教学为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层次化教学符合"建构主义"与"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有利于突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论文阐述了层次化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武术层次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我国古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农村武术的空前普及和城市市民武术的迅猛发展.在乡村,私人习武和教授武艺者渐成风俗.在城市,市民习武和娱乐表演相结合,对抗性的角抵、手搏、相扑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习武的基础上,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以及骑兵的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武术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