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2.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3.
姓氏觅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这个同样的问题 :“我的姓究竟最早是怎么来的 ?”据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众仲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 ,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意思是说 :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 ,依照他的出生地而赐姓 ,分封土地而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 ,后人以此为氏 ;累世做官而有功绩 ,后人就以官名为氏 ;也有以封邑为氏的。如此说来 ,姓氏的起源当在周朝建立以后 ,出乎天子之手。其实不然 ,姓氏的起源较此说法要早得多。否则 ,周文王何以姓姬名昌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  相似文献   

4.
中国姓氏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典籍浩繁。上古口耳相传的姓氏流源因无文字,无法稽核证实,只能依从后世史书的补叙。周代各诸侯国的史官,均对本国诸侯的世系作了详尽的记载。据说春秋时,周之史伯,鲁之众仲,晋之胥臣,郑之公孙挥,楚之观射父,皆善言族氏,但没有著述。其中古老的侯国,还对最早的氏族源头作了追述。例如陈国为虞舜之后,妫姓,出于颛顼氏。杞、鄫、越三国,夏禹之后,姒姓,也出于颛顼氏。宋国为殷商之后,子姓,出于高辛氏等。这些国家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湮没。但还可以从《尚书》、《春秋》、《左传》、《诗经》等先秦经籍中,寻觅到一些踪迹。所有这些有关姓氏起源的资料,应属于史学研究的范畴,还不能算是研究姓氏的姓氏学。姓氏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来研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寰宇之后,为了能使刘姓的统治国祚久长,办法之一就是要为自  相似文献   

5.
中国姓氏研究之历史回顾曹涛中国的姓氏文化,几乎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一样久远。姓氏研究的文献有信史可佐证实的有《尚书》、《诗经》、《春秋》、《左传》以及《楚辞》,还有更远一些的殷商时期的卜辞。但这些典籍有的是史书,有的是诗歌总集,都不专门研究姓氏,只是或...  相似文献   

6.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寻根问祖的传统思想。《广韵》除具有重要的音韵学价值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姓氏文化,其中关于姓氏的记录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政治需要以及受研究风尚的影响,《广韵》保留了大量的姓氏资料。绝大部分姓氏用字依循基本释义、姓氏释义、注音的体例加注,方便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处理。经整理发现,《广韵》中记载的姓氏源流主要分为因地为氏、因名为氏、因事为氏、因职官为氏、因政改氏五类。  相似文献   

7.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9.
一、舒氏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相传都是皋陶后裔的封国,号称为“群舒”。群舒后来陆续被徐国和楚国攻灭,春秋舒氏子的后代就是舒氏。  相似文献   

10.
汉族人的姓,是自上古以来就有了的,而且古人还有姓和氏的区分。我们从姓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姓氏发展的历史、世系的渊源,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上古,姓和氏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血缘关系相同一族人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人不同分支的标志。汉代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姓字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读者熟悉的人物之一.爱新觉罗是姓,溥仪是名.但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叙述他在学习期间,同伴们称他为“溥先生”或“老溥”.有的读者不禁要问:中国的末代皇帝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溥?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对此,拙文想谈谈关于满族姓氏的一些情况.一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换言之,即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就是构成满民族血缘团体的称号.在清代《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共有六百七十九个姓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元金时代,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渐有文字记载.至明清已是昭然清晰了.满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有相同之处,如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  相似文献   

12.
9月姓氏 马     
《中文自修》2012,(9):64
马ma:历史: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位。马姓有几处来源:出处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出处二即从《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相似文献   

13.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14.
杜宁生 《现代语文》2006,(12):128-128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这即是说姓是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了.  相似文献   

15.
姓氏制度是属于文化史的范畴,姓氏制度如何,往往牵涉或影响到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面貌或形态,诸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血缘组织等方面的因革、变化,以及民族融合、婚姻习俗、社会思想等,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因之,历代学者很早就对姓氏制度给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莫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之《氏姓篇》,继之则有东汉时期班固所撰《白虎通·姓名篇》,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专论.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衍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代人们的姓氏名字的体例与汉以后有很大的不同,情况比较复杂,历来号称难以解释。作者对春秋时期的四千多个人名进行了研究,从《左传》一书中选取一些例子,就某些氏号的由来、名字的类型、名与字的意义关系等作出分析,对过去学者的误说进行了辨证,并对与人名相关的古书句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宋代时“姓”“氏”已是一回事,统指人的姓。《广韵》中共收录姓氏字1357个,对这些字的释义记录了中国姓氏的十多种来源,反映了丰富的姓氏文化底蕴;而且释义所引资料涵盖了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大量文献,这些资料体现了《广韵》在姓氏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代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古书注解的工具书,在书前《经籍纂诂姓氏·分纂》和《经籍篝诂补遗姓氏·补纂》两个文件中所公布的被收入《经籍饕诂》的主要训诂文献,有一部分表述不清,今对其进行考辨,并统计被收入的主要训诂文献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