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斋《曲词发生史》出版将近一年时光,继《中国韵文学刊》为此开办专栏之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也再次以此为中心约稿进行笔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两年前曾以木斋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为缘起,探讨了有关"重写文学史"的问题,在此专栏上,拜读过台湾学者陈怡良教授以及南开学者宁稼雨先生的大作,颇受教益,我也曾发表了个人之浅见。木斋似乎并非主流意义上的权威学者,之所以多家刊物以及海峡两岸众多学者愿意拨冗参加,正说明了木斋所提出的诸多创新见解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以木斋的两大研究作为突破口,将多年来提倡的“重写文学史”这一话题,引向更为深入,更为广阔的领域,无疑,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也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当《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的责编再次来向我约稿的时候,我感到责无旁贷,愿意再次略陈浅见,以抛砖引玉。总体来看,木斋《曲词发生史》,共计十一章,连同《绪论》,实为十二个部分,此十二个部分,环环相扣,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曲词的起源发生过程,以时间为次序,以音乐史、乐府史、声乐史、曲词史为对象,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地阐述出来。木斋所论述的这一过程,不仅观点新颖,合情合理,在文献资料方面,旁征博引,有跨越学科的广度,研究领域涉及魏晋到盛唐的音乐史、乐府史、声诗史、近体诗形成史、唐五代的曲词史,就音乐史内部,又分别研究了清乐史(从建安曹魏的清商乐,到江南梁陈的清乐,再到唐玄宗时代的法曲清乐),燕乐史(主要是从北魏的胡乐燕乐,到隋炀帝和初唐的分部乐,即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研究了唐代乐舞制度的变革史,论证了唐代乐舞制度,在天宝之前,是一部禁断史,严格禁止地方州刺史享用音乐歌舞这一文艺消费形式,从根本上论证阐发了曲词在盛唐之前不可能产生于地方,更不可能由民间自发产生这一命题。在《曲词发生史》中,几乎是每一个章节,都有创新的命题,都有创新的论证,也都有令人信服的文献资料的强有力佐证。同时,全书上钩下连,纵横捭阖,构成一个逻辑紧密的曲词发生史的起源发生过程。现仅仅例举该作《绪论》中的两点谈谈我的思考:首先,关于词的界说。.  相似文献   

2.
木斋确认词起源于宫廷,而不是起源于民间,时间是盛唐天宝初年。正由于词起源于宫廷。整个唐五代曲词的本质属性都是宫廷文化的产物。李白词、花间词、南唐词正是盛唐宫廷、西蜀宫廷、南唐宫廷三大宫廷文化的产物。并以为影响词体发生的音乐因素不是以胡乐为主的燕乐,而是经过法曲变革之后所形成的清乐(吴声西曲)为主体,以声乐曲为本质属性,以内宴、家宴演唱为主要形式的音乐品类。认为敦煌曲子词既非早于李白之作,也非主要是民间之作。木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才识,力辟旧说,为词的起源、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很值得词学界深思、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崇德 《天中学刊》2011,26(6):10-10
木斋《曲词发生史》以穿透历史的眼力、过人之才识,综观词乐与词体,近辨法曲清乐于“消费”“功能”之间,远溯法曲乃魏晋宫廷清乐之流亚,继又深察“艳体”与齐梁南朝宫体之关系,以无可置疑的论据驱去笼罩在词体起源上所谓民间文学说这一“怪物”,明确提出“词体非源于民间,而起源于宫廷”,“词非源于燕乐胡乐,而是新兴声乐曲子的产物”,而这一新兴声乐则是由魏晋宫廷清乐发展而成的法曲,“宫廷”“女性”则是曲子的禀赋本貌。  相似文献   

4.
词律简说     
词本是配乐的歌词,《旧唐书·音乐志》称为“胡夷里巷之曲”。《梦溪笔谈》说唐代天宝年间“乐奏全失古法”,除了保留汉魏以前的古乐外,还将汉魏以来的民间乐曲与西域音乐(即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从中亚细亚和印度传入的音乐)交融而成一种新的乐曲。为了配合乐曲的谱子来填作歌词,于是渐渐产生了词的创作。有人考证,词最早来源于隋代。《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词源》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首先列入隋炀帝和王胄作的《记辽东》,句式声韵就是词。《隋书·音乐志》也  相似文献   

5.
原河西四郡自魏晋南北朝到晚唐五代,音乐歌舞极盛,故四郡州郡名全都被用为词牌名,即《敦煌曲子》,《酒泉子》,《甘州子》,《凉州令》,其中《凉州令》的前身当为《凉州词》。从内容上看,《凉州词》基本上都是边塞歌词而不一定都与凉州有关,它应属音乐曲调名而不像是诗题,并且很可能是唐教坊大典《凉州》的截曲,属于《竹枝词》,《杨柳枝词》同类,第七绝同构的亦诗亦词的作品,辨析《凉州词》这类亦诗亦词的创作现象,对揭示唐代文人词的起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为止,人们对词体生成或起源问题的探讨,已达到深而精、细而真、明而辨的境界。自民国时期,胡适《词选》所附《词的起源》一文开始,已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冲击力、有突破性的论著。诸如郑振铎、华钟彦、唐圭璋、阴法鲁、姜亮夫、刘尧民等老一辈学者在民国时期就有所论辩,而施议对、林玫仪、王小盾、洛地、李昌集、刘尊明、徐英等学者在新时期也有探讨。新近则有木斋先生的《曲词发生史》、李飞跃《词体起源新论》、拙文《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词体生成问题新论》等又涉及此问题。笔者在拜读《曲词发生史》之后,在欣赏、佩服、受教之余,觉得拙文所论立足“乐府”虽能说明词体生成时的诸多问题,但尚有须明白揭示的遗憾。为此笔者拟从词体生成要素角度结合本人与前人,特别是木斋先生论著《曲词发生史》来再进一步论辩词体起源问题,以使谜雾终散。对于“词体”的界说,笔者以为,凡是最初与各种音乐相关联,按照乐府那种倚声填辞方式,并运用原唱歌辞的平仄四声排布规则所形成的诗歌样式,均为词体作品,即词乃乐府(已包含了音乐与倚声填辞两个要素)的“格”“律”化产物。笔者以为在词体生成问题方面,诸如音乐、乐府、格律、游戏等为其四大要素。要论词体起源脱离此四大要素,势必出现含混、偏颇、武断的考察与结论。一、由作为词体生成模体的音乐来论  相似文献   

7.
古镜 《华章》2011,(9):51-51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宴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宴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  相似文献   

8.
木斋认为:词的起源是从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到齐梁陈的江南清乐艳曲,再到盛唐对江南清乐回归,借鉴近体诗格律,从而最终形成曲词的艺术形式;五言诗成立于建安十六年,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诗作者为曹植。"诗史本由诗人写,何由散落到民间",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当下学术的弊端,携手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上,以齐言或长短句为主要歌辞形式的歌曲创作并行不悖,宋人早已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论,开宗明义即指出"乐府、声诗并著";张炎<词源>序中亦以为"声诗间为长短句".北宋太宗朝"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王禹偁可谓典型.王禹偁有"谪居始信为儒苦"的生活,有"醉中官妓乞歌诗"的经历;有声诗<畬田词>,也有"乐府"(曲子词)<点绛唇>,而他总以"词臣"的身份,时刻关注"风谣"、"山歌"修教易俗的意义,反映了北宋立国之始文人士大夫对声诗、"乐府"(曲子词)功能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词的全名叫曲子词,简称词,又叫倚声、乐府、长短句,也叫诗余、乐章、曲词、歌曲等。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抒情诗体,是唐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体裁之一。千百年来,词以它独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璀璨的光辉,广泛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隋唐以后,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大量传入,和中原民间音乐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清新动听的燕(宴)乐。在乐府歌谣的影响下,民间有人就依照燕乐的曲调节拍,写了一些长短句的诗,以供配乐演唱。这就是早期的词。早期的词,尽管多是从五、七言绝句变化而成的,但由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赞美音乐的诗词名句,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说道:"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由于笔者对《一首桃花》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气质有着深厚的情怀。故将对此曲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以及歌曲的演唱理解展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 《大曲》是唐代《燕乐》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发展,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音乐、戏曲、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燕乐》中间包含各种音乐。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含有多段的大型歌舞的,叫做《大曲》。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在一个整体中间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 唐代《大曲》是在民歌、曲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继承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相和大曲、清乐大曲并融合了西域音乐而形成的大型歌舞曲。《大曲》影响深远,它同其后的宋大曲、宋歌舞戏、宋元戏等等的渊原关系密切。 唐《大曲》的音调,从头至尾始终是—调贯到底。各遍的音乐,并不是同一旋律的反复,只有在同一歌词中,遇有重叠时,才算是一曲的反复。  相似文献   

13.
原河西四郡自魏晋南北朝到晚唐五代,音乐歌舞极盛,故四郡州郡名全都被用为词牌名,即《敦煌曲子》、《酒泉子》、《甘州子》、《凉州令》。其中《凉州令》的前身当为《凉州词》。从内容上看,《凉州词》基本上都是边塞歌词而不一定都与凉州有关,它应属音乐曲调名而不像是诗题,并且很可能是唐教坊大曲《凉州》的截曲,属于和《竹枝词》、《杨柳枝词》同类、与七绝同构的亦诗亦词的作品。辨析《凉州词》这类亦诗亦词的创作现象,对揭示唐代文人词的起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受国主义词人。尽管也有人贬斥他言其词“非雅词”,是“平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张炎《词源》)。但无论如何,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动摇不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词反映了抗金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全面解放了词体,使词这种文学样式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取得了最深最广的开拓,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最早诞生于民间,被称为“曲子词”。“声依永,律和声”,必须合于音乐节奏,所谓“按谱填词”。最早的曲子词…  相似文献   

15.
"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跟诗与音乐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称,"曲子词"、"乐府"等主要从音乐角度得名,"长短句"、"诗余"等主要从诗的形式变化命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笙曲《秦王破阵乐》是张之良先生根据古曲译谱改编而成,是现代笙曲中古曲题材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该曲运用了全面的演奏技巧,再现了唐代大曲的恢弘气势。本文从《秦王破阵乐》的历史、音乐特色、张之良先生同时期作品的比较、该曲曲式结构的浅析等方面来分析这首笙曲佳作。  相似文献   

17.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朝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是中序的第一章。现在见到的唐朝《水调歌》都是五、七言诗。宋朝流传下来的《水调歌头》词,则为三、五、六、十一字的长短句。这说明《水调歌头》已经不是唐时的旧曲,而是宋时谱写的新声。《水调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秦观的《调笑转踏》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观的《淮海词》中有一组《调笑转踏》,共十首,每首均以一诗一曲相间,诗为七古,曲为调笑,诗句与曲词内容相同,诗末二字和曲子开头二字相叠,诗是供朗诵的,曲是演唱的,这是宋代一种小型歌舞曲。  相似文献   

20.
《白纻歌》是著名的乐府歌曲,源于三国时的吴地,从三国时期到唐代传唱了数百年,唐代曾风靡一时。考察唐代音乐发展变迁的情况、《白纻歌》曲调及辞旨、辞体,可以认为,唐代《白纻歌》存在两个"版本",《白纻歌》在实际表演中有和声和送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