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几乎所有的集邮文献、邮票目录和集邮家的相关著述中,都标称薄纸“大龙”邮票的齿孔度数是121/2度,且一致认为薄纸“大龙”邮票的图幅是22.5mm×25.5mm,图距为2.5mm。笔者在对几个“大龙”全张复印件的仔细分析研究中发现:上述薄纸“大龙”邮  相似文献   

2.
立方 《上海集邮》2008,(9):36-37
习惯使用网易邮箱的邮友都会注意到,网易邮箱最近为了配合其10周年庆推出了“电子邮票”活动,每发送一封邮件随机可以得到一枚所谓的“电子邮票”,它并非传统意义的邮资凭证,根本不是真正的邮票,而是一种邮票样式的电子图,有图案、有虚拟的面值,没有铭记,取而代之的是网易各类业务的logo。  相似文献   

3.
大龙图邮票在数次翻印后,印版已经模糊不清,难以续印,而此时邮政业务量不断增长,需用邮票量也在增加。为此,便另行绘图制版,图案与第一次邮票基本相同,仍以“龙”为主图,只是图幅较前次邮票缩小,为19.5×22.5毫米。故集邮者们称前者为“大龙邮票”,后者为“小龙邮票”。当时并无“大龙”或“小龙”之称谓,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周今觉编著《华邮图鉴》时,也还是  相似文献   

4.
电子邮票亦称自动化邮票或邮资机印邮票。它是通过自动售邮机打印出来的一种邮资预付凭证。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500多枚的电子邮票,但对其称谓还是“各行其道”。德国称之为ATM邮票,意思是自动售票机出售的邮票;新加坡称它为“花码”,是取其英文名称“FRAMA”的谐音;  相似文献   

5.
刘广实先生在本刊总2195页提到1951年“太平天国”纪念邮笺有大小字两种,该文附图为小字笺。我有一张大字笺(见图),尺寸、文字都与前者相同,但方框左右的字体较大。我的这一张贴有4枚邮票和一张宣传标签,也盖5月27日纪戳。  相似文献   

6.
“文”字邮票发行阶段,是邮票设计严重倒退的阶段。当时在邮票发行机构内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 即“文”字邮票设计是“大红大绿大票幅”,就是说,大多数“文”字邮票用色单一,票幅较大,缺乏邮票艺术的特性和美感。在19套、80枚“文”字邮票中,刷色以大红为主的有13套、 50枚,占总套数的68.4%,总枚数的 62.5%。图案中的人物穿着绿色军装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7日,集邮家 沈曾华先生收藏的“稿”字邮 票四方联,被嘉德拍卖公司以 220万元人民币拍出(图1)。沈曾 华先生将此项拍卖所得捐给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设立沈 曾华奖励基金会——一汽自主品牌创新奖,为“稿”字 邮票又添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于1997年12月公布,但不久就宣布停止使用。在这极短的期间内,我国发行了5套邮票,其上也出现了这些“简化字”(笔者称“超简字”)。这5套邮票是: 1978年4月25日发行的T24《气象》邮票,第1枚“天气预报”图中的“预”字,简化为“予”(图1)。1978年6月30日发行的T27《牧业学大寨建设新牧区》第1枚“大搞草库伦建设”邮票,图中红旗上的“寨”字,简化为“(?)”(图2)。1978年8月26日发行的T29《工艺美术》邮票,是出现“超简字”最多的一套  相似文献   

9.
黄明心 《上海集邮》2002,(12):16-16
由一个国家集邮对外国邮票的佳邮评选早已有之。如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一家邮刊曾评选我国《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的“望江亭”(纪50-3)、(UL童》的“放船”(特18—4)和《林业建设》的“森林资源”(特27-J)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邮票”;日本《邮趣》杂志也曾有分别评选我国和美国上一年度佳邮的活动。但在规模上这种外票“选美“活动都很小,  相似文献   

10.
集邮界人们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英国1840年5月6日发行的“黑便士”邮票;中国第一套邮票是1878年大清时期发行的“大龙”邮票,那么,法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是什么?人们就知之甚少了。近日,笔者见到一枚“纪念法国第一套邮票(也是世界珍邮之一的“谷物女神”邮票)发行150周年“大铜章(见图1)。这枚大铜章除雕刻做工精美外,最惹眼、最使人感兴趣的是:大铜章上的邮票叠加图。作为集邮和收集纪念大铜章的爱好者,好奇促使我寻根究底。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第一套邮  相似文献   

11.
翻阅1993年第五期《上海集邮》,赫然见先仲兄建方在《甲戌邮刊》发表的《不速之客》一文,不禁回首往昔,思绪万千。 先仲兄在读小学时就开始集邮,以后参加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及日本的邮会为会员。先仲兄除爱好集邮外,并喜爱文学与音乐,经常在各大报副刊及邮刊发表作品,所得稿酬即用之集邮,故邮藏亦颇可观。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为先仲兄题“邮星”两字(见图)以资鼓励。 抗战军兴,上海沦为孤岛,先仲兄于1939年春离  相似文献   

12.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13.
由我国著名邮学家吴凤岗主编,北京市集邮协会编的《实用集邮辞典》第134页上有“邮资图”条目,内容如下: “印在邮制信封、明信片和邮简上的邮资图案称邮资图,按我国邮电部规定:此种邮资图只能作为该图的信封、明信片、邮简纳付邮资的凭证,剪下后另贴在其它邮件上无效。”在第135页上有“邮政明信片”条目,内容为: “即有邮政部门发行的明信  相似文献   

14.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以其本体的文化属性作为构成基础的。本文试从集邮本体的文化属性说起,来谈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一、集邮之“邮”的文化属性“邮”是集邮的载体。“邮”的构成,最基本元素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自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邮票的形态就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表现在,邮票是一种有主题、有内容、有造型、有风格的艺术化的邮资凭证。人们通过邮票可以透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及文化风尚,因此邮票又有“国家名片”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无锡惠山是江南名山之一,随着97-5“茶”邮票的发行,它又一次成了邮人关注的话题。 “惠山”题材于1963年首次出现在新中国邮票上。当时,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卢天骄设计的“特58-1”“鸡”(见图),就是惠山泥人制品。惠山泥人最早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无锡惠山自古以来就盛产  相似文献   

16.
我在使用20分“扭角羚”邮票寄信时,发现邮票票幅有异。经测量,一枚为40×29mm,另一枚为40×  相似文献   

17.
邮票的变异并不少见,但在“空间”邮票上出现“飞行物”,应不多见。笔者藏有一枚实寄封,上贴一枚1992年8月18日发行的《国际空间年》邮票。发现与其他票图有所不同:在古代火箭穿过黄色螺旋形图案的正上方有一蓝色“厶’字形状、正中有一蓝色“小”字形状的线条,而在黄色螺旋形右方又出现有规律较细的蓝色花纹,形似五瓣花,也像空心字母(图1)。  相似文献   

18.
张瑞 《上海集邮》2007,(9):38-41
法、意、德“客邮”邮票有多少?国内文献说法不一。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修订版)(下称《目录》)所载附录二“外国在华邮局邮票”为较权威的统计:法国“客邮”51套685种,意大利“客邮”16套74种,德国“客邮”10套96种。但据笔者对信销“客邮”邮票研究后发现,有17套61种为《目录》漏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地方申请印制普通邮资信封,没有使用国家邮政局设计或批准的专用邮资图,却将邮票图作为邮资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仿印邮票图案管理办法》规定:禁止在信封、明信片和邮简的右上角贴邮票位置仿印邮票图案。笔者即收集到一个盖有“违规查扣”戳(60×19mm,红色)的“金花茶”邮资封(230×122mm),它以2002-3-1“金花茶”为邮资图(25×35mm),用纸较薄,刷色不正、模糊。封背还赫然印有专用批号“2002-0802(PF)-0010”以及“国家邮政局发行(2001)”、“金花茶”等字样。经查,此封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邮政广告公司印制的,其第一批(也是唯一…  相似文献   

20.
最近收到延陵邮学会寄来的邮会成立五周年庆典邀请函(图1),该函件采用"映日荷花"普资片双片加印,江苏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发布,编号12—320400—11—0004—000,模切线连接的回函片(图2)采用了新颖的中国邮政"回邮通"业务。该片右上方加印"中国邮政”及“回邮通”标识(图3),印有“无需贴邮票·直接邮寄”字样,文字下方印有条形码和“607014057004”数字编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