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2.
棋品的故事     
某甲好学多思,痴于棋道。年轻时执黑弈某局,白以台象加飞罩攻三路黑一弱子,甲以托扳求活,棋虽未死,角已受伤,外势尽丧,遂成败局。甲思之良久,乃知谋活实为败因,而茫然不知正应。因以此形而虚心问于业余高手某乙。乙说:“君不知转身之法,当此形势,敌强而我弱,宜脱身而求转换,避实就虚为妙,当行于托之外一路。”果然,变化演尽,黑虽弃去一子,或能收取外势,或能吞裹白一孤子,或能守角得利,均不失两分之势。甲叹曰:“原来生不如死,妙啊!”未及两载,棋力竟不在乙之下。数年后,又遇职业五段某丙,又以此形而虚心问之。丙…  相似文献   

3.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慎强 《武当》2003,(2):13-15
自序 吾先习杨式老六路拳(王益民)于前,后练陈(陈照奎-郭毓坤)式拳法于后,至深学洪(洪均生)传(刘师成德)陈式太极拳法,始知太极阴阳圆转之趣,动静开合之妙,既得强体之效,又获防身之技,遂誓穷毕生之心力,究太极之大道。然自知才思鲁愚,学识浅钝,故坚持多思多问多读书,多看多练多研究。凡太极之书,无论名家新人,遇之则购,虽减衣食之费,心亦乐哉一凡同学师友,无论见地薄厚,知是则求,见善则从,闻过则喜。思幕经年,遂知太极之理乃自然之理,太极技击之法乃人之自然运动之法。合此则真,违此则假。故于研读省思之暇,撮堆劣词,附庸风雅.然仄韵不齐,诗律未合,唯能略达词意,实为取笑于方家雅士之愚行,不胜惶悚之至也。  相似文献   

5.
曹广超 《精武》2007,(3):12-13
齐眉棍又称门旗棍,是洪拳拳系中古老而著名的棍法。因棍之长度与练习者眉齐,故名。又因它身兼劈、扎、拦、砸、云、挑、格、挂、抡、扫、戳、崩、绞、点、拨、插、转、滚、扣、横、分、击、架、托等二十四法,故又有“二十四棍”之称。它以顺势持棍、调把换势、梢把兼用、长短兼施、刚柔相济而著称,更有灵猛泼辣、密集如雨、气势恢弘的演练风格。此棍可单练,又可对练。本拳门人常因不会此棍而不被认作传人,更有其它拳种武师因得不到此棍而引以为憾。本地又流传有“西关的梢子东关的棍”,东关棍即指此棍。  相似文献   

6.
出棍就打,见棍就使招是天启棍家所崇尚的战略思想。主张临敌时动在他人前,他欲动,我先动,他若动,我紧动。棍手遇敌要神足气锐,以勇为先,敢于碰硬摧坚,在精神胆气上慑服对方。但不尚以力相拼的死打硬碰,注重在自身功力的基础上善于相机应变,以  相似文献   

7.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相似文献   

8.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简译:军队不以兵力众多为贵,只要不轻举妄动,就能集中兵力,察明敌情,战胜敌人。未经深思熟虑,又轻视敌  相似文献   

9.
“因敌而制胜”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观点,是机动灵活运用战术的理论,本文特从“审时而度势”、“因利而制权”、“践墨而随敌”三方面进行论证。并将其概括为知、灵、变三字经,知重全面性、确实性;灵系敏感性、巧妙性;变讲针对性、适应性。球类竞赛,活用此术,必开以汤沃雪之花.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腿法第一法——蹬膝腿此法乃系乘敌一拳击来之时,巧蹬其膝节,折之或挫之之法。设敌突然一拳击来,即乘其冲来之势,身略向左侧闪,避过其右拳,随即右手翻上,将敌击来之右手腕抓住(图34)。承上式,一将敌右腕抓住,即配合右脚施蹬诀之直  相似文献   

11.
五、磕截肘制敌的时机及连手秘宗磕截肘是秘宗截肘中的技法,适用于进攻和防守敌中下盘攻防手,实战中根据敌左右姿势或进攻退守之更步变化,采用上步而红叶、撤步而围时、顺步磕裁时、初步而截的者招法抓拧敌中下思攻防手,当敌时关8外侧旋转至前6肘,即上把芒季以6血管?..  相似文献   

12.
凌召 《武当》2003,(7):43-45
雁翅翻云为八大秘招之八。乃取大雁双翅拍膀、飞翔、翻转之意,用于武术技击时,则为擒拿、摔跌、断骨之法。两手的变化可攻可防,有如车轮翻转一般。全式由五组技法组合而成,实为五种不同的摔敌之法。现将演练及实用法详细介绍,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膝肘夹击术     
在与敌散打格斗中,充分的运用膝肘之法攻击对方,则有其极强的慑敌力量。膝技与肘技的实用威力,它不仅表现自身所具有的各种顶击、撞击的优势上,而且还体现在它具有一定的夹击作用。所谓膝肘夹击乃是指在对抗中利用膝或肘之间的弯曲夹击力钳制对方,致对方丧失正常活动后,来进行有效击敌的一种技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杨一明 《精武》2005,(4):40-42
五郎八卦棍是南派武术中颇有名气的传统棍法。该棍法原是五台山的镇寺之宝。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并传出。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15.
1 八卦结构学 上部分讨论过,阴、阳爻与上、下夸克是同一体,单卦与核子是同一体.有了同一体的存在,就可进行理论互补的讨论了.要互补就需要知古知今.大多数人对现代科学了解,而对"八卦"学知之甚少,故需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6.
刘守礼 《围棋天地》2010,(21):20-20
自撰两句 琴棋书画,诚乃人生良伴。 于周遭喧哗之中,潜心为意,审物致思,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乃默查大道所存;俯仰之际,悠悠然思通千载。更可友历代先贤。  相似文献   

17.
李春光 《武当》2012,(4):34-35
习艺三知·原文·一曰知明手何为明手或比刀比枪比棍比拳真正精神饱满劲力充足内容充实勇猛短毒一见间不觉令人退避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见人比枪比刀比拳比棍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格有违即急为指点曰此枪刀拳棍出自何人当时为何样今差之毫厘后必廖之千里一经改正不觉令人悚然服之三曰知明目何为明目其于历代刀枪拳  相似文献   

18.
新年祝语     
《礼记·学记》有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然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而今此四失非教者必知之,欲成大学问者都亦明此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而不拒多;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而不好高;一草一木皆有理,格物以致知,穷理以明道,而不失察;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金之在熔,而不畏苦.  相似文献   

19.
养生百字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精疲心易衰气弱病相侵悲欢勿作极饮食常令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宿鸣云鼓晨兴嗽玉津若要诸疾退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妖邪难侵犯精气全自身寿夭休论命养生本在人若能依此训平地可朝真健康长寿睡得早,起得早,头脑清醒身体好。常运动,少烟酒,老人一定要做到。定饭量,多蔬果,生活规律精神好。学跳舞,又唱歌,身心愉快少烦恼。莫贪求,淡名利,保持晚节最重要。门球战术临场要稳健,过门莫性急。进退要得当,前后来照应。教练要服从,独战要果断。技术要熟练,敌球方可用。靠门难保存,切莫冒风险。红白互有伤,切莫自毁…  相似文献   

20.
潘深亮 《收藏》2001,(1):23-26
晚明四大书家之一的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又号香光居士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编修,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光宗时为太常寺少卿。崇祯四年(1631),起用为南京礼部尚书三年,后退居家乡归隐,以书画终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