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从站在“哲学基地”上思考问题到离开“哲学基地”走向实证科学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反哲学”即实证科学的立场实现了哲学观的根本变革,从而终结了“全部哲学”。马克思“终结哲学”的真实含义是:反对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主张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第一 ,广松涉认为 ,他提出的“关系存在物”和“物象化理论”既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也是他对他的哲学方法论之基础的表征 ;第二 ,提出关系存在论和物象化理论 ,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和扬弃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重大哲学变革 ,也是他们能超越近现代人本主义的利器 ;第三 ,物象化理论不仅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同时也关系到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构成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主观主义之科学的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主要是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没有专门作理论分析的思辨性文章,也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著作。但是,他的总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设计,是与其哲学思想分不开的。可以说,邓小平哲学是实际工作中的哲学,也是恩格斯所称的“现实的哲学”,毛泽东所称的“当前实际问题的辩证法”,是深悟哲学的精神实质,精通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渗透于社会运动中的一种活的哲学,而不是以特定的哲学范畴、规律、规则出现的逻辑化了的哲学知识。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1)邓小平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6.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统哲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变革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的历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就是由传统哲学那种对绝对化的本体的追求,转向对现实的人及有人参与的实践活动的探索,这是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马克思因此成为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仇到底”的斗争哲学,另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和而解”的和谐理论;还有一种认识,仅就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认为有“和而解”,也有“裂而解”或“灭而解”,归结为“反有多式演,演有多样解”。其实,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应该包括“共存”、“斗争”、“融合”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大发展。他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和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无疑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本文从"社会"概念的科学生成这一角度扼要梳理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阶段,发现"社会"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中不仅起着基础性的致思触发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而且其本身的科学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验感性阶段,理想悬设阶段,科学抽象阶段,它们有机地统一于马克思的思想流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曾凡乡 《阅读》2011,(10):34-35
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村”的居民,保护关爱它们是每个人的职责。有一个漫画家,他不仅热爱动物,还把自己的情感和动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创作了许多幽默有趣的连环漫画,他就是德国漫画家施密特。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学思潮。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他在扬弃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观、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这三个部分涵盖了马克思关于人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供给和需求,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马尔萨斯、萨伊、马歇尔,很容易把它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供求决定论”等同起来,这实在是一种片面的误解。事实上,供给和需求是任何社会形态中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供求规律以及它所揭示的供给应当同需求相平衡的原则,是任何社会中的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经济规律;供给和需求理论,有庸俗的“供求论”,也有科学的供给和需求理论。马克思并不一般地否认供求关系和供求机制的客观存在,他反对的是那种无限夸大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观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他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的阐释.以及对市民社会与家庭、国家关系的分析,“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王弼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正是有赖于他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在他看来,“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王弼虽然不是体用范畴的首创者,但他已初步形成了体用思维方式即已经自觉地运用体用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王弼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王弼玄学思维达到历史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佛家说一切缘起性空,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将关系看做一种先于存在者的本体,本文以关系为视角,论述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所言,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之缘在于他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可见他的诸多理论依旧是从关系来着眼的。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终极关怀是人,是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自由和幸福,他提说了著名的共产主义社会,希望建立一种以人性为需要人的方式为依据的社会关系,也即以关系建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种建构方式呢?本文试图从关系的角度来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之有”和“纯有”这两个概念,是潜在地包含着能够体现现实各种关系的“关系实体”概念,其逻辑的展开,表现了它们所隐含的具体生动的辩证法思想。不过,黑格尔的所谓“由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的辩证逻辑”,只是从抽象思维的绝对观念到具体的对象意识和观念、最后再回到抽象思维的绝对观念;与其相应,他所坚持的哲学思想方法及其异化观也不过是“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再到思维的抽象”这样一种纯主观逻辑方法,由以决定着他的辩证法只能是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广松涉认为在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关系主义逻辑和异化观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物象化思想所要批判地继承的东西。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绝不是只通过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就可以实现,也不是用“关系本体论”的关系主义就可以表述清楚的。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对立。广松涉在认识两者的关系时,既有重要的贡献,也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理论只是他的跨越理论中的一种形式。本文阐述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这一整体中的重要地位问题,从而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的关系,使我们能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列宁、毛泽东在马克思跨越理论指导下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并解决了马克思所遗留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而且跨越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