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会杰 《新疆教育》2012,(6):110-110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的。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有一件事几乎是令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苦恼的,那就是批改作文。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好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杨彦岭 《现代语文》2009,(2):132-132
批改习作一直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手拿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将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老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应让习作批改放射出“人文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杨明 《文学教育(上)》2011,(24):100-100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只注重教师的精批细改,教师"批得细、改得详"确实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收效甚微。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批改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面批作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质疑:‘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精批细改实在是徒劳无功。要让教师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必须首先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规律上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变精批细改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13)
一、多就少改,多批少改,指点迷津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激励和指导,是"批",不是"改"。原因有二:其一,精批细改,教师用自己的水平去要求学生,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更  相似文献   

8.
现在,提高批改作文的效率,变被功为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我们由于潜心增、润、批、改而耗去大量时间。我们总想把每篇作文改得清顺达。仿佛经这一“改”,文从字顺,对得起学生,经得住推敲,学生也才有长进似的。然而,这种“精批细改”不仅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9.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儿。实践中,往往是学生泛泛地写作文,教师不厌其烦地批改。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事倍功半。因为教师包办代替改学生的作文,有时会脱离生活实际,越改越偏,甚至违背小作者的意愿,把原文改得面目皆非。此种做法,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也不领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作文教学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教师批改为学生自己改。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只批不改,让批语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再加工”的作用,把改的工作留给学生自己,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双向…  相似文献   

10.
<正>诚然,"精批细改"是中国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传统"在课改的今天大有质疑讨论的必要。一、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  相似文献   

11.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改方式,仍是语文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一、精批细改要把握契机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契机的把握。契机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精批细改于学生作文尚未入门、难以克服困难时。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的.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后,心情也不会快乐,渐渐地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不断重复枯燥的劳动,而且效果也不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批改,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应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  相似文献   

13.
传统英语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面批面评。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教师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学生没过多久就把作文批改的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造成了"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批改结局。因此,改变英语作文批改徒劳无功的现象,是当前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作文能力,也会修改文章。只要正确引导,调动起修改文章的兴趣,就可放手。作文批改的形式和做法很多,方式也很多:精批细改,全批全改,分批选改,只批不改,只改不批或只做符号等。其中全批全改,篇篇都见红,评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也可学生自改,教师提出批改的重点、要求和具体的办法,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事后再进行检查、总结。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中进行,只要调动了学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批改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关于作文批改,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只批不改等。教师往往认为,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清清楚楚,批得明明白白,学生一目了然,今后就会不犯或少犯这些错误。其实不然,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关心的是分数,大多数同学虽然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老师负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有时由于作文没批改完,而不得不将本周的作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教益,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精批细改,也不在于教师的简批略改,而在于教师在精批细改或简批略改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只是一味地下断语,用注入的方法把学生作文中所出现的问题生硬地塞给学生,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批语漠不关心。相反,假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熟练地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不管他是精批细改还是简批略改,都能使学生从作文批改中受到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常常感叹:“教语文要是不用批改作文,那就轻松多了。”的确,批改作文是令所有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以前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对文章大动干戈,直到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遗感的是,学生对教师不辞辛苦的行为根本无动于衷。批改好的作文发下去,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所写的批语认真思考,更不要说去找教师探讨。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出现倒退趋势。  相似文献   

18.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19.
“精批细改”是作文批改的常规做法。简单地说,“精批细改”就是学生作文后教师批、教师改。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领导思想守旧,仍用老眼光来看待作文教学,检查语文教师的工作,还是沿用老标准:看一篇作文有几个错别字没有指出,有几个病句没有疏通,有没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耗费大量的精力详批细注,精批细改.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动权.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教师先把好作文的标准告诉学生,让学生逐项讨论。明确其要求,再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