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写编》杂志2006年第1期发表了金陵客先生的《论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的对新闻评论基本特征的概括"过时了",并说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性、群众性、指导性、针对性等等,这些被传统教材视为要素的东西,似乎无处生根."金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没有政治性和指导性的,进而他将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新闻性"、"思辨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招聘启事,承诺"新闻评论部主任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评论记者年收入不低于8万元",并提出了"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四不问".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2013,(2):49
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撰写的《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作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  相似文献   

4.
陈社 《新闻通讯》2009,(4):48-49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园地里的一种重要体裁,随着传媒的变革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变化,已愈来愈为业内外人士所重视。本人曾试笔新闻评论多年,自1990年代始,先后担任过《泰州市报》“及时语”、“寻味集”,《扬州日报》“扬州半月谈”、“一周走笔”,《泰州日报》“世象走笔”、“周末茶座”、“每周时评”等栏目的主笔或特约撰稿人,现将个人的点滴心得记下,只是一点浅显的体会,权作试笔途中的一次回顾和小结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闻漫画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新闻性、漫画性、评论性,是三属性的融合。《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的漫画专栏"漫画一针",刊登在评论版,基本上每期一幅漫画,不是单纯的新闻配图,而是可以独立成文的新闻漫画。这些漫画符合专栏名称"漫画一针",确有简单中见观点,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7.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眼下几乎每家报纸都开设有新闻时评类版面。纵观这些时评版面,大多数言论是些"大路货"、"别人嚼过的馍",还有的是"烫剩饭",常常是"千报一声",读者不仅不爱看,而且有意见。《汴梁晚报》在刚开始创办时评版时,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2012年6月4日,《汴梁晚报》对时评版动了一次"大手术",正式创办《锐声音》版(2013年1月改为《汴梁·声音》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汴梁晚报》时评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围绕大局,踏准新闻节拍;紧扣热点,强化民生视角;深度评析,突出本地声音。牢牢把握住了正确导向,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现了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希望拥有高素质的评论队伍、高水准的评论文章。如果你是媒体人,及时补好新闻评论这一课,将会为你的传媒生涯增添亮色:如果你还是新闻学子,在校期间若能练就一手新闻评论的好笔头,你将会成为用人单位的稀缺人才。2014年12月6日,《新闻与写作》杂志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办"评论互动场"武汉专场活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以实际案例为"引",引导同学们针对实际展开观察、  相似文献   

9.
正新闻评论标题看上去"一句话"、"几个字",但是具有引人人胜、画龙点睛的作用,万万不可小看。它不仅是文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章能否先声夺人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标题满足准确、鲜明、生动、新颖、简洁等要求。新闻评论的标题究竟如何制作?本文将粗浅地谈谈新闻评论标题制作方法。引语法即引用别人的话或做法作为标题观点的一种标题制作方法。这里引用的话或做法就是文章的主题,由此展开议论,这种做法因其新颖引人,给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迪,常常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一天都不能作假"》(作者王科)一文,说到西安市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4,(19)
正9月9日、11日、12日、15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陆续刊发四篇署名评论:《"悬疑新闻"当休矣》《向"悬疑新闻"说不》《警惕"悬疑新闻"背后的"标题党"》《谁是"悬疑新闻"的推手》,痛批"悬疑新闻",这既让"悬疑新闻"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也引发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而事实上,"悬疑新闻"只是"标题党"的表现之一。"标题党"的存在由来已久,故弄玄虚、  相似文献   

11.
《大河报》时评版的属性是新闻评论,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当日全国各地媒体刊发的重大或有特点的新闻,以满足读者即时解读重要新闻的需求。其中的"今日评论"是时评版的头题,是该版最重要的一个栏目,相当于《大河报》的"社论",不但反映了该报对时事变化的敏感度和报纸对新闻事件的关  相似文献   

12.
评论被称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8月开始,本溪广播电视台《本溪新闻》节目中推出了《今日关注》专栏,运行两年多来,已经成为新闻节目的看点和观众喜爱的亮点。笔者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力求新颖精当,注重情理交融,彰显声画优势,这是市级台办好新闻评论的关键所在。一、坚持"三贴近",是办好新闻评论的源头活水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让记者们把身心沉到了基层,捕捉到了鲜活的新闻,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聆  相似文献   

13.
《求实篇》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个言论和杂文栏目。因为它登在综合新闻版上,担负着新闻评论的任务,又因为它常用杂文手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是一个发挥着新闻评论和社会批评作用的杂文栏目。《求实篇》创办于1984年3月6日,曾被评为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标志着它得到中国新闻界的肯定。它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涛 《声屏世界》2014,(10):50-51
<正>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早已有"本台评论""编后话"等评论模式,这些评论一般由节目编辑负责撰写,由新闻主播进行播报。随着引入评论员元素,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本台立场",彰显观点导向。2011年1月1日,大连广播电视台全新改版的《大连新闻》推出了评论员连线环节"编辑快评",并实现日常化播出。截至2013年1月1日,"编辑快评"已播发新闻评论400余  相似文献   

15.
作为"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新闻评论在各类媒体尤其是在报纸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台湾《联合晚报》社论的分析,归纳出该报新闻评论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中选取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本文对2013年5月3日至2013年11月3日共122期节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从节目的评论特点、选题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节目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这种情势之下,新闻评论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因为当一件热点新闻被多种媒体关注之后,作为新闻事实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挖掘,这时读者更希望媒体对新闻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诠释和评论。新闻评论在我国最早起源于报纸。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出现过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打造"大片时代",其标志是"大投入、大制作、大造势和高回报"。新闻大片方面,《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核心品牌栏目调整升级,在内容上增加民生和社会新闻比重,在编排上把《走基层》新闻放头条,并增加《央视述评》板块,通过电视评论强化舆论引导力。《焦点访谈》进行了19年来的首次改版,更加贴近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传统新闻评论节目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